顯示具有 看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看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一, 11月 14, 2016

《Born to be blue》-2016年的第100部電影

此次金馬影展的最後一部:Born to be blue 生為藍調有個特別的意義,它正好是我今年看的第100部電影,這純粹是巧合,並非刻意安排。伊森霍克演得不錯,但偏好這部電影主要仍因它是Chet Baker的故事。

只是鄰座熟悉的香水味一直令我分心,看了半場電影終於想起來:那是ARMANI吧!曾經是那麼喜歡的,也終究會被淡忘。時間無情、記憶有限,而那有著熟悉味道的,只是陌生人。

這是在《Born to be blue》中,伊森霍克演唱的片段:




歷史悠久的ARMANI第一款男香,地位猶如女性香水中的Chanel No.5一樣經典:


星期四, 6月 04, 2009

克勞德雷路許Claude Lelouch:《戰慄小說的秘密 Crossed Tracks / Roman de gare》




◎2008台北金馬影展(二)

坦白說,其實頗為猶豫相隔如此之久,是否還要繼續把這個系列的內容寫齊,因為感覺已經像是在記錄歷史了!尤其是金馬影展的電影很多並沒有在院線上映,因此即便寫了觀影心得,其他人也未必有機會得以一睹這些精彩電影。近期實在因為個人公私事務兩忙,沒有辦法早些更新Blog,但不寫又猶如殘缺了一角,沒有完整記錄一個事件,所以還是寫囉!(但記憶有時效,難免遺忘細節,只好請讀者見諒)

克勞德雷路許(Claude Lelouch)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法國導演,我個人的感覺是他的電影妙在編劇與結構。克勞德雷路許真的是一個非常會透過影像和情節說故事的導演,在他的電影裡,喜劇之中也有嚴肅的議題(例如:《男人女人使用手冊Men, Women: User's Manual 》),而悲劇裡也有幽默的情節(例如:《偶然與巧合Chance or Coincidence》),和真正的人生一般,酸甜苦辣俱足。

克勞德雷路許的成名作應該是1966年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並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與最佳原著劇本的《男歡女愛A Man and A Woman》,很可惜這部片我沒看過,但我猜最多人看過的應該是《偶然與巧合》,單是我身邊就有不少朋友都看過這部電影,而我自己則看過三遍。雖然我說克勞德雷路許的電影妙在編劇與結構,但《偶然與巧合》除了這兩項特點外,它還是一部非常美的電影,它的主要拍攝地點在威尼斯和加拿大一片雪白的北極圈,無論場景、色彩、運鏡都美到令人眩目。而由同樣的男女主角 (Pierre Arditi & Alessandra Martines)主演的另一部片:《男人女人使用手冊》則是故事巧妙、情節幽默,在心理層面上的描述十分細緻,對愛情這個主題充滿有趣的辯證哲思,也是我很喜歡的克勞德雷路許作品之一。

回歸本文主旨,克勞德雷路許執導並參與編劇的《戰慄小說的秘密 Crossed Tracks》很不一樣,峰迴路轉的劇情非常精彩,猶如與觀眾進行一場心理賽,當你推論接下來的結果應該是ABC時,偏偏答案揭曉了:原來是ㄅㄆㄇ啊!這是啥比喻?意思是,那根本是你想像範圍外的情節安排,真的很妙哩!話說回來,它到底不一樣在哪?不同之處在於,克勞德雷路許的電影主題向來都與愛情有關(但絕對和一般商業電影裡的愛情片不同,就像藝術家與畫匠的作品不可相提並論一般),但是在《戰慄小說的秘密》裡愛情卻只佔了很小一部份,而且他在本片用了一位其貌不揚的男主角,實在很難讓人往浪漫愛情的方向有所想像(電影一開頭也刻意誤導你:這男主角是個殺人逃犯),這部電影的背景設定也是一般較少見的,它描述的是一位知名女作家與幫她代筆寫作的影子寫手之間的故事,既然這部片短期內沒有在院線上映的可能,透露情節應該沒有多大關係囉!

因為以前曾在出版業工作多年的關係,影子寫手這種身份,對我來說不算陌生,通常比較需要他們代筆的多半為本業並非「作家」的作者,例如明星、名人、醫生等出的書,口述或提供素材後再找人代寫,然後掛自己名字出書的狀況並不少見。在《戰慄小說的秘密》裡,這位影子寫手原本是女作家合作多年的助理,從一開始只是貢獻想法,一直到後來直接捉刀代筆,最後捧紅了這位女作家。然而有才華的人,誰甘願只做別人身後的影子?於是當這位助理又有了執筆以來的最佳靈感之時,自然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夠被印在書上,堂堂正正成為一位作家,但他的老闆在聽完他對新作品的描述之後卻起了私心,表面上答應幫他與出版社談出書的事,實際上卻向出版社說成這是她自己的新書計劃,不巧這些對話卻讓助理給聽到了,他向女作家攤牌,要脅揭發她找人代筆寫作的祕密,於是開啟了一連串的互相懷疑與揣測,最終引發殺機。可是並沒有誰「被殺」了,雖然最終是女作家死了,但卻是因為聲名毀於偽作及被控謀殺,而在步出警局時攀過迴旋梯一躍而下,為她曾經輝煌的作家人生劃下一個難堪的句點。

當然,如果電影只像以上描述的如此直截了當,那就太小看克勞德雷路許了,片中還有份量頗重的另一條線,這條支線的情節一直到影片的三分之二才與主線接上,而這一段也就是男主角構想中的新書靈感來源。以《男人女人使用手冊Men, Women: User's Manual 》而言,全片中的支線更多,但卻可以呈現得非常流暢,也互扣得相當緊密,這也是為何我認為克勞德雷路許的作品結構精彩的原因。《戰慄小說的秘密》主要場景在阿爾卑斯山及法國海岸,明媚的風光也算是全片在懸疑情節之外的調劑囉!



延伸閱讀:

克勞德雷路許Claude Lelouch官網:
http://www.claude-lelouch.com/

《戰慄小說的秘密 Crossed Tracks》基本資料及劇照(法文片名-Roman de gare):
http://www.imdb.com/title/tt0889652/mediaindex
http://tghff2008.pixnet.net/blog/post/22059222

《男人女人使用手冊Men, Women: User's Manual 》
http://movie.starblvd.net/cgi-bin/movie/euccns?/film/2001/MenWomenUsersManual/MenWomenUsersManual.html

《偶然與巧合Chance or Coincidence》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9/02/post-840.html


 

星期四, 1月 29, 2009

文‧溫德斯 Wim Wenders:《帕勒摩獵影 The Palermo Shooting》



◎2008台北金馬影展(一)

這次的金馬影展選片大概可以算是失誤最小的一次,主要原因是我只選熟悉的導演作品(唯一例外是《冰火情敵 Black Ice》),而非常幸運的是即便位置很差,我還是都買到了我想看的電影,至於必須請假去看已經是不必再提的了,因為每年都必須如此,尤其今年排在假日的幾乎都是比較冷門的片。

照例因為工作忙、假不能多請,所以只選了四部,分別是德國大師級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的《帕勒摩獵影 The Palermo Shooting》、我最喜歡的法國導演克勞德雷路許(Claude Lelouch)的《戰慄小說的秘密 Crossed Tracks》,以及日本動畫大師押井守(Mamoru Oshii)的《空中殺手 The Sky Crawlers》,此外則是瀏覽簡介後選的《冰火情敵 Black Ice》。

《帕勒摩獵影 The Palermo Shooting》讓我完全對文溫德斯作品的印象改觀,但這有可能和我不曾看過他最重要的作品有關(例如:《慾望之翼》、《巴黎,德州》),我看過的溫德斯作品有:《里斯本的故事》、《樂士浮生錄》、《百萬大飯店》,而這三部就我所知都並不是他作品的主要類型,或許在這樣的狀況下反而更讓我容易被《帕勒摩獵影 The Palermo Shooting》所打動。

故事描述一位功成名就的頂尖攝影師芬恩與死神之間週旋的故事,Palermo是西西里島首都,Shooting則是一語雙關,既指主角無時無刻都在捕捉鏡頭下的人事物,也指他隱隱意識到的死神的狙擊。

這是一部很美的電影!無論影像或音樂都非常精彩,幾乎每一個畫面都能獨立成為一幅值得欣賞的攝影作品,但主旨卻很嚴肅,主角芬恩生活浮華奢靡,什麼都不缺,卻夜夜不得好眠,於一次偶然拍到死神的影像後,更時時恐懼死亡的逼近。在一段到帕勒摩工作的旅程中,他遇到人生中的真愛,而且在鍥而不捨的追索下也真的找到了死神(應該說是死神終於願意現身見他),而與死神對談的那段內容,我想大概正代表了溫德斯對生命的觀點以及對死亡的態度。看完這部電影,除了讚嘆它的精彩,也令人不禁反思自己的人生究竟要追求的是什麼?《帕勒摩獵影 The Palermo Shooting》真不愧是一部令人回味再三的佳作啊!


延伸閱讀:
流浪‧追尋‧星條旗‧搖滾樂──文‧溫德斯
http://www.ylib.com/movie/pre4.htm

星期日, 10月 19, 2008

補遺:2007台北金馬影展



眼看11月又到,2008台北金馬影展已開始宣傳,我卻還沒把去年的台北金馬影展的觀影記錄補上,實在是遲到得太久了些。工作也好雜務也罷,總有沒時間寫的諸多藉口,真正有了時間,又忙著跑去看新的電影,於是造就了有時間看電影,卻沒時間寫觀影記錄的奇怪循環。

以下這些電影是我2007台北金馬影展的片單,但其實真正在影展中看的只有四部(因為票太難買,而我能配合的時間又不多),另有三部是在院線上映後找時間去看的,此外還有一部是託朋友合購、自馬來西亞空運來台的DVD。

1. 《4月3週又2天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克里斯汀穆基(Cristian Mungiu ).羅馬尼亞
2. 《幸福在西方West》克里斯汀穆基(Cristian Mungiu).羅馬尼亞
3. 《啊!人生You, the Living》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瑞典/法/德/挪威/丹麥
4. 《茉莉人生Persepolis 》瑪嘉莎塔碧/ 文森帕何諾(Marjane Satrapi / Vincent Paronnaud).法
5. 《愛情保鮮期Ploy》彭力雲旦拿域安(Pen-Ek Ratanaruang).泰
6. 《我愛單眼皮Slit Eyes》雅絲敏阿莫(Yasmin Ahmad).馬來西亞
7. 《木星的初戀Mukhsin》雅絲敏阿莫(Yasmin Ahmad).馬來西亞
8. 《色戒Lust, Caution》李安(Ang Lee).台灣

這次的片單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馬來西亞女導演雅絲敏阿莫(Yasmin Ahmad)的《我愛單眼皮Slit Eyes》,也幾乎是由這部電影開始,讓我對東南亞電影完全改觀,選片時只是因為它似乎是部喜劇,應該不會太沈重,但看過後卻令人深深著迷!所以後來才會請朋友幫忙一起團購DVD,並且同時買了她的另一部作品《木星的初戀Mukhsin》。《我愛單眼皮Slit Eyes》與《木星的初戀Mukhsin》這兩部電影其實是雅絲敏阿莫作品三部曲中的兩部,缺的一部是《花開總有時Anxiety》,考慮了很久還是沒買這部片,因為資料顯示這部DVD沒有中文或英文字幕,只有巫語(馬來文),雖然非常可惜,但也只能放棄。

《我愛單眼皮Slit Eyes》的故事主軸是一個華人男孩與馬來女孩的愛情故事,但事實上並不是“喜劇”或“愛情文藝片”這麼簡單的歸類足以形容它。這部電影充滿迷人的融和色彩(無論族群、語言、生活型態均豐富多樣),笑淚交加的情節讓人感動,但卻有個充滿遺憾的謎樣結局,也因為這樣,讓我即使越洋買回了DVD仍然不敢再重看一遍,因為怕再看到那結局,怕自己仍會忍不住感傷落淚。

其實同屬東南亞電影的《愛情保鮮期Ploy》疏冷風格也充滿不同於以往對泰國電影的刻版印象(所以近日才會在朋友的極力推薦下去看了另一部泰國片《愛在暹羅》,也是一部很棒的電影)。其實這批片單中,除了《啊!人生You, the Living》是以歌曲連貫全片、較偏向詩意的小品,其他幾乎每一部片都是相當不錯、也值得推薦的電影。有好的電影可以欣賞,可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呢!



圖:《我愛單眼皮Slit Eyes》電影海報

星期二, 8月 26, 2008

補遺:2007 台北電影節 


我的台北電影節記錄從2006年直接跳到2008年,乍看有些奇怪,但2007年的台北電影節我的確是完全沒參與。這年的主題是丹麥電影,以及特別企劃的兒童電影單元:「電影未成年」,鎖定兒童及家長為主要觀眾群。一方面是因為對兒童電影比較不感興趣(以往的丹麥電影觀影經驗也並不太符合我的個人偏好),另一方面則是當時我的工作非常忙碌,因此實在沒辦法集中在影展的期間看片。

有趣的是,在影展結束後半年內,我陸續在長春戲院看的電影當中卻有相當高的比例都是2007年台北電影節曾選映的影片,例如以下這些即是:

艾瑪的禮物 EMMA'S BLISS
愛重奏 REPRISE
聽見天堂 RED LIKE THE SKY
次等悲劇 MINOR MISHAPS
惡女花魁 SAKURAN

除了次等悲劇比較沈悶一些之外,其他都相當精采。德國電影「艾瑪的禮物」情節匪夷所思,經營農場的艾瑪最後用她的「溫柔殺豬法」殺了她罹患不治之症的丈夫,以求其自病痛解脫,也讓人驚懼又感傷。

「聽見天堂」則是以一位義大利電影配樂師的真人實事改編而成,我一向不怎麼喜歡看所謂勵志類的溫馨電影,但這部電影卻感人而不煽情,它描述一位因意外而失明的小孩如何突破環境限制追求夢想的故事,是一部相當適合大眾觀賞的好電影。

「惡女花魁」故事頗為傳統,但呈現的手法卻非常另類,無論是視覺或音樂都充滿強烈的華麗風格。它是描繪江戶時代酒家藝妓的花魁世界,主角清葉八歲時就被賣到酒家學當藝妓,但天生反骨好強的個性,造就了她看似燦爛奢華、實則身不由已的人生。本片由相當具有個人風格的土屋安娜擔任主角清葉,著名時尚女攝影師蜷川實花執導,另類搖滾天后椎名林檎則擔任配樂總監,三個日本最特立獨行女子的聯手創作,果然令人驚豔。



(圖:「惡女花魁」劇照-山水國際娛樂) 


星期三, 8月 06, 2008

|Movie|2008台北電影節|



過去兩週密集地看了八部電影,其中六部是今年「台北電影節」選映的電影,今年的主題城市是都柏林及耶路撒冷,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過去均處於政治情勢動盪的狀態,但是愛爾蘭電影和以色列電影倒不全然都與政治或戰爭的背景有關。這次我選的六部片是:

◆水星男孩/Boy from Mercury/馬丁杜非(Martin Duffy)/Ireland
◆屠夫男孩/The Butcher Boy/尼爾.喬登(Neil Jordan) /Ireland
◆三個母親/Three Mothers/狄娜.列維瑞克力斯(Dina Zvi-Riklis) /Israel  
◆如果荒漠,一個旅人/ULZHAN/沃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ÖNDORFF)/France, Germany
◆金碧輝煌/Fujian Blue/翁首鳴(WENG Shouming)/China
◆無用/Useless/賈樟柯(JIA Zhang-Ke) /China

在這六部電影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三個母親」、「屠夫男孩」、「金碧輝煌」,「如果荒漠,一個旅人」因為景場在陌生的哈薩克,片中落差巨大的城市與荒野景觀完全在我個人經驗之外,獨具令人震懾之美,情節雖然詩意迷離,但其實我一開始就猜到了:那是一個法國男人因為妻兒意外驟逝,而決意至哈薩克的一處神祕雪峰頂上結束自己生命,其沿途所發生的故事。

今年的台北電影節,原本我是很想多選一些以色列電影的(雖然有不少是以戰爭為背景的,但據專業影評人表示並不嚴肅乏味,例如:「妙想天開」即是部喜劇),可惜它安排的映期或時段都因為工作無法配合而不得不放棄, 唯一的一部以色列電影「三個母親」還是特別請了半天的假才有辦法排上的,看不到其他片子實在令人扼腕,但所幸這半天假請得很值得,因為這是一部題材特殊、令人印象深刻的好片。它的背景是在以色列戰火頻仍的年代,但全片故事與戰爭無關。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女性電影,描述三胞胎姐妹:玫瑰、芙蓉、苿莉之間愛恨交織的親情,最終仍是血濃於水、相伴終老的三個人生故事。

「金碧輝煌」的主題也很特別,這是一位中國年輕新導演的作品,以偷渡事件頻仍的福建為背景,描述一群以勒索為生的年輕混混的故事。「屠夫男孩」則是小說改編的一部愛爾蘭電影,導演尼爾.喬登(Neil Jordan)的另一部近作 「冥王星早餐」我也非常喜歡,「屠夫男孩」與「冥王星早餐」均是色彩豐富明亮、節奏輕快,劇情笑中帶淚的電影,但所講述的故事卻都是主角淒慘的人生及深刻的社會議題。

「水星男孩」普通。「無用」則讓我頗為失望,這部影片是看了影評之後加選的,照理說「無用」相關的“紀錄片、服裝、時尚、裁縫“這些主題,都是我很感興趣的,但實際看過之後卻覺得不如預期,前半段記錄中國的服裝設計師馬可猶如藝術創作的服裝品牌「無用」於巴黎時裝週展出的過程,看到這裡感覺還好,只覺得很像常在北美館等處看到的藝術家創作記錄的影片類型。但電影後半則跳至山西汾陽逐漸沒落的裁縫工匠的訪談,這段出來之後反倒覺得是對前半段的一種反諷,在食衣難以溫飽的礦區工作的鄉民,大概很難理解「無用」的設計師為何要將做好的服裝埋入土裡、以取得出土後質感的那種”藝術家”做法吧?(感覺其實像極了古時的陪葬物),所謂現代藝術,在一般大眾的眼裡,大概也常會有這樣的質疑吧!

(本文寫於2008/7/18~2008/8/7)

星期四, 6月 21, 2007

|Movie|壹年份的電影清單(之三)|



至於去年還看過的其他幾部片,因為皆已在電影院上映過,不難找到情節介紹的資料,所以就不於此再贅述了!我想不妨試著仿傚頒獎的方式,給這些電影一些小小的推介:


最佳電影配樂-冥王星早餐/尋愛之路
最佳特效-羊男的迷宮/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最溫馨又具教育意義-小太陽的願望
最浪漫-巴黎我愛你
最令人感動又感傷-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冥王星早餐
最詩意-霧中湖
最佳劇本-玩美女人
最佳女主角-玩美女人:潘妮洛普克魯茲(Penelope Cruz) 
最佳男主角-冥王星早餐: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


假如要選出年度必看,那麼我推薦不可錯過的是〔冥王星早餐〕與〔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這兩部電影都令我笑淚交加;〔羊男的迷宮〕也很好,可惜有許多殘忍血腥的鏡頭讓人不忍卒睹,而且結局淒慘,“對永生的追尋只能透過死亡來達成”這樣的觀點我也並不很認同。〔玩美女人〕則展現充沛的生命力,色彩璀璨華麗,只是人物和情節都太過熱鬧了點,但整體呈現仍是相當精彩的。



(圖: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http://www.breakfastonpluto.co.uk/)

|Movie|壹年份的電影清單(之二)|



2006台北電影節

2007的台北電影節六月底又登場了,此時回顧去年的影片似乎是晚了些,但此一影展的特點是年年都以不同國家/城市作為選片主題,所以每年看到的風格都大不相同,而這也是它最有意思的地方。2006的加拿大電影〔夜間動物園Night Zoo〕及〔售後服務 The Adjuster〕兩部片都有一種偏冷而帶些詭異的調性,〔誘惑醫生100招 Seducing Doctor Lewis〕則是一部輕鬆而溫馨的喜劇, 而我最喜歡的〔奇士勞斯基之地獄 The Hell〕是丹尼斯.塔諾維克Danis Tanovic(曾執導〔三不管地帶No Man’s Land〕的波士尼亞導演)以波蘭名導奇士勞斯基劇本遺作拍攝的作品。

〔奇士勞斯基之地獄 The Hell〕從三姊妹的感情生活開始,她們各自歷經背叛、婚變和不倫,在面對痛苦的過程中卻通往曾經共同背負的殘酷記憶。故事裡的三姐妹個性迥異,互不關心也互不聯絡,因個性偏執尖銳而造成悲劇的母親更是導致家人深刻創傷的來源,本片對於家庭情感碎裂造成的深遠影響,有精準而細緻的呈現。



2006金馬影展

〔彼得與狼〕是以作曲家普羅高菲夫(Serge Prokofiev)的交響樂作品為藍本所拍攝的一部偶動畫。〔戀旅人〕則可以算是一部喜劇小品,而且是個頗另類的“地獄遊記”,裡頭有一些魔幻和搞笑的成份,還有常在賈木許的電影裡出現的Tom Waits擔任戲份頗重的男配角;故事敘述一個因失戀而自殺的年輕男子來到一個和人世沒兩樣(甚且更乏味)的荒涼小鎮,發現這裡原來是收容所有自殺者靈魂的地方,後悔自殺(因為沒能解脫、反倒陷入永無止盡的無奈之中)卻也無力解脫(因為已經死了、不能再自殺一次),某天偶遇一個因失誤而被送至此地的年輕女子,她不斷試著想找出當地的主事者,想提出申訴、要求重回人間;故事便是描述兩人如何進入又逃出自殺者之城、重返人間的離奇經歷,是頗有趣的一部另類作品。

〔謊顏〕則是我看的第一部金基德作品,對這位韓國名導久仰大名,卻一直沒機會看過他的作品。這部電影是以整型為主題發展出的故事,而且對韓國盛行的整型風潮有明顯的批判色彩。這部電影雖以一對情人為主角,但帶有驚悚風格,某些整型手術的變臉畫面更是血淋淋地直接呈現,令人不忍卒睹,是一部描述整型的病態心理導致兩個人的命運走向悲劇終局的故事。



(圖:戀旅人Wristcutters: A Love Story/http://www.wristcutters.com)

星期二, 5月 29, 2007

|Movie|壹年份的電影清單(之一)|




過去一年以來有非常多精彩的電影上映,不過許多非主流電影受限於播映戲院數量過少、而發行商又增加的狀況下,有些片只能排在兩三家戲院上映,有的甚至只能排一家上映(例如:真善美獨家的〔冥王星早餐〕和欣欣晶華獨家的〔公主追殺令〕皆是),真不知道如此獨家映演的結果,引進這些非主流電影的發行商如何能夠收支平衡?而且怪的是,很多明明在影展時大家搶票搶破頭的熱門片,真上了院線時卻照舊是觀眾稀落、票房不如預期,可真是苦了這些有理想、有抱負的片商啊!

話說回來影展之事,金馬影展這兩三年來因為搶票的難度實在越來越高,無暇排隊的我只能等開展之後,選尚有零星座位的影片或者較晚公布的神祕場來看,通常運氣好的話也能看到個三、四部片,所幸片商引進影展片的數量也日益增加,與其辛苦排隊搶影展位子,不如等上院線後再去電影院欣賞,相較之下可實在輕鬆愜意得多!以下十一部在長春或真善美看的影片中,就有七部是在2006金馬影展片單之中的。

〔台北電影節〕因為不在售票時劃位,所以買到票的機會大些,但缺點是必須在每部開演前都得再排一次隊等候入場,意即看的場次越多、花在排隊上的時間就越多,對必須趕場的人而言也頗為不便,與金馬影展的售票劃位比較,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而另一個對擴展視野很有幫助的〔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我在前作〔《摩托車日記》之後的革命〕曾提及這個影展),2006年因為移至台中國美館舉辦,沒有交通工具的我只好忍痛放棄,實在很可惜。

以下即是依時間排序的〔壹年份的電影清單〕:


2006台北電影節(2006年6月)

1
夜間動物園 Night Zoo
導演:尚克勞德羅桑-加拿大
2
售後服務 The Adjuster
導演:艾騰伊格言 -加拿大
3
誘惑醫生100招 Seducing Doctor Lewis
導演:尚馮斯瓦布里歐-加拿大
4
奇士勞斯基之地獄 The Hell
導演:丹尼斯塔諾維克-法/義/比/日


2006金馬影展(2006年10月)

5
戀旅人 Wristcutters: A Love Story
導演:葛朗杜奇克(Goran Dukic)-美國
6
羊男的迷宮 Pan's Labyrinth
導演:吉勒莫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西班牙/墨西哥/美國
7
彼得與狼 Prokofiev’s Peter & Wolf
導演:蘇西天普頓(Suzie Templeton)-波蘭/英國
8
謊顏 Time
導演:金基德(Kim Ki Duk)-韓國


長春戲院/真善美戲院(2006年11月-2007年3月)

9
玩美女人
導演: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西班牙
10
巴黎我愛你
導演:柯恩兄弟 Joel & Ethan Coen-法、德、瑞士、盧森堡
11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導演:中島哲也-日本
12
刺繡佳人
導演:艾里諾佛雪 Éléonore Faucher-法國 
13
霧中湖
導演:佩卓特拉斯考斯基 Piotr Trzaskalski-波蘭
14
冥王星早餐
導演:尼爾喬登 Neil Jordan-英國、愛爾蘭
15
尋愛之路
導演:東尼葛里夫 Tony Gatlif-法國
16
小太陽的願望
導演:Jonathan Dayton, Valerie Faris-美國
17
心靈印記
導演:. 馬克馬巴夫Mohsen Makhmalbaf-伊朗、印度、法國
18
薄暮之光
導演:阿基郭利馬斯基-芬蘭、德國、法國
19
幸福的三丁目
導演:山崎貴-日本


這份清單只列出在電影院看的影片,不包含在家看碟的部份(也看了不少,但一時記不起究竟哪些是在去年看的,我對時間的記性向來不是太好)。預計後續將再以短評的型式記錄印象比較深刻的部份電影,不過說實在的,這一年來看到的電影都相當不錯(唯一看了後悔的是〔心靈印記〕,有點失望的則是〔薄暮之光〕)。有好片可看真的讓人覺得非常的充實,甚至有一種幸福感呢!

(之一,未完待續)

星期日, 2月 04, 2007

06與07交界的電影片單

近期看過的四部非主流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Memories of Matsuko(日本)/霧中湖 The Master(波蘭)/玩美女人Volver(西班牙)/刺繡佳人Brodeuses(法國),四部都相當精彩,尤其前文曾提過的〔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真是非常另類的表現型式,也很難想像一個女子的人生能夠荒謬離奇到這種地步(它可是真人實事改編的),這部電影的情節可以讓人爆笑、也能悲慘到令人感傷流淚,華麗璀燦的影像風格更是十分耀眼眩目。它看起就像是一顆顆裹了彩色糖衣的M&M巧克力,但外面是甜的沒錯,裡頭卻是十足味苦酸澀。電影看完,有人只嘗到熱鬧繽紛的甜味,有人的感受卻深深讓那濃烈苦澀的後勁給麻木而久久不能回神!

而〔霧中湖〕在我的私人排名裡優於名導阿莫多瓦的〔玩美女人〕,則純粹是個人偏好,因為〔霧中湖〕有一種詩意的特殊氛圍,故事情節不算非常特別,甚至有點像另類的公路電影,但是冷中帶暖的一種獨特情調非常具魅力,它講述一位以表演維生的的飛刀手,因為心裡藏著一個愧疚驚懼的往日祕密,而一直過著酗酒、率性散漫的流浪人生,直到他遇見了小鎮裡一個單純善良的女子,愛情改變了這兩個人的命運。

漂泊的飛刀手,覺得人生裡有太多的苦難與身不由己,生而為人根本不快樂,因此不願再愛人、也不希望有人會再因為他而受苦(當中的原因則與那個祕密有關),所以即使他知道自己已經不可自拔地愛上了一個人,仍然抗拒面對,也不願停止漂泊;但是原本選擇逃避的他,最終卻在一個事件的轉折之後,終於願意誠實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在廣闊的草原上放了把火,把充當流浪舞台的那輛舊巴士給燒了。

越是簡單平凡的故事越不容易表現得完美精準,這也是霧中湖深得我心之處;而〔玩美女人〕則正巧相反,無論人物、彩色、情節都繁複華麗到極致,像一道盛宴,雖然每樣食材都鮮美可口,但全放在同一鍋裡(當然,還是很美味),卻反而嘗不出它原本該有的味道了!



Photo Source: 聯影-霧中湖
http://www.cineplex.com.tw/

 

星期二, 1月 23, 2007

台北的非主流電影院







也許是因為去年底金馬影展舉行時仍忙於工作,實在沒時間去跟日趨年輕化的學生影癡群搶票,所以基於補償心理,當影展片單中有部份開始在戲院上映時,我便一口氣買了長春戲院10+1的套票,打算好好看個夠!

長春、台北光點、真善美,這三家大概是台北目前僅存的非主流電影放映的電影院,總統戲院已經熄燈,真善美則是易手經營又復活。早期我比較常去真善美,但是它的設備比較陳舊,有些座椅有陳年污漬,有時還有點霉味,印象裡總留著灰暗冷清的感覺,也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改善些了;光點的放映空間則實在是小了點,身處其中好似在會議室裡用投影機看片的感覺,票價也缺乏親和力;長春則是因為之前我工作的公司遷移到那附近之後才開始比較常去。但很意外地,這家原本印象中也是歷史悠久的電影院,卻給我留下很不錯的印象。

長春戲院位於台北市長春路上,係屬於六福集團的一員,該集團旗下尚有The Westin Taipei六福皇宮飯店、六福客棧、六福村主題遊樂園等觀光旅遊事業,可能因此而不至於像真善美那樣容易受到電影業不景氣的直接衝擊,而且顯然受到集團主業的企業文化影響,長春的人員服務品質與其他戲院相較,就我個人的觀察可以用“非常好”的標準來形容。它的設備或許不是最新,但整體環境舒適潔淨,鄰近四平街的小商圈,不至於如西門町般吵嚷混亂,也是它的優點之一。當然,對我們這種偏好非主流電影的人來說,選片才是最大的重點。長春的放映廳數比真善美或光點都多,自然選擇也就比較多些。如果要勉強列個缺點,那大概是附近的咖啡館和餐廳週末都沒營業,因為它們主要做的還是松江路上辦公大樓裡上班族的生意,以致於每回去我都只能遷就選MOS、或更遠些的怡客、丹堤,長春樓下的McDonald's大概看準了這個商機,把一樓改為新型態的咖啡館,呃,可惜我還是不大感興趣去,不過老實說,McDonald's的咖啡也還ok,我去怡客、丹堤也多半是去用餐的,喝那裡的咖啡只是順便而已。

那買了11張電影票之後,看了什麼?不到一個月裡接連看了四部,依個人偏好的程度排序是: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Memories of Matsuko(日本)/霧中湖 The Master(波蘭)/玩美女人Volver(西班牙)/刺繡佳人Brodeuses(法國),比起金馬影展必須在一、兩天內看完同樣的影片數量,這樣的速度實在是悠閒愜意得多了!


圖像來源: http://kiraware.goo.ne.jp/(這是Memories of Matsuko日本官網提供的wallpaper,可以自己把圖中名字的部份改掉,例如改成"令人討厭的XX的一生”之類的,還挺有趣的呢!)







星期四, 9月 22, 2005

|Movie|《摩托車日記》之後的革命|


雖然讀過原著多年後,再看《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的電影仍有感動,但原本並不想再寫些什麼,因為網路上關於這部電影的的文章已經非常非常多、討論也十分熱烈,再寫也不見得能更好。但是之後與朋友曾在電郵往返中提及一些觀點,寫著寫著又是一長篇了,索性便略作修改後完成這篇文字,但重點不在談這部電影,而是談在那趟旅程之後的革命。

我想應該也有些觀眾會覺得這部片有政治意味、鼓吹農民革命,而我們(其實也可能只是一小撮人而已)卻總認為切.格瓦拉(Che Guevara,1928-1967)已經是這麼知名的革命英雄,怎麼可能有人不清楚他的事蹟呢?他可不是只有“鼓吹”而已,他後來是真的“實踐”革命精神,最終更因之而捐軀捨命!而電影裡的政治意識和鼓勵革命的部份,其實已是相當輕描淡寫的了(至少比我預期的份量要輕),它的內容真的就如電影文宣所言:”這不是英雄事蹟,只是兩個平行生命的短暫交會……”,它只是遊記,兩個年輕人真實而特別的遊記。如果你不知道Che後來的故事,這部電影所能給你的感動肯定祇是曇花一現。

事實上我們過去受當政者透過教育及媒體洗腦的影響,總認為農民革命、左派、解放等相關字眼都是負面的,共產黨更是萬惡不赦,但若稍微去了解共產主義的本意,便會發現它其實是希望能為貧窮苦難的群眾爭取公平正義的。維基百科(Wikipedia)上對共產黨有一段這樣的描述:“他們通常提出的最終目標為”解放全人類,實現全人類的自由民主”,如何?與我們所想像的大異其趣吧?

只是人性為己、人心易蝕,要建立烏托邦的世界幾乎是不可能。許多原本受政治迫害的人一旦成為握有政權的領導者之後,便日漸失卻了原本革命的初衷,開始濫權剝削、甚至反過來壓迫別人,這樣的例子大家一定不陌生,也是共產黨得來惡名的緣由之一。而切.格瓦拉讓人祟敬之處,即是他的革命精神絲毫未因得到權力而質變,在他協助卡斯楚推翻獨裁政府而取得古巴政權後,被任命掌管國家銀行並兼任工業部長,但他放棄原應可得的優越生活,選擇繼續到剛果及玻利維亞協助當地人民革命以推翻獨裁政權,最終不幸被美國中央情報局逮捕並處死,英勇事蹟與高尚的革命情操著實令人敬佩!

只要能改善人民的生存環境,革命的本意原都是好的,關於這一點,是在我讀完《摩托車日記》原書後才稍能理解,這本書裡其實並沒有提到革命,有的只是自然流露的悲天憫人和民胞物與的精神,當中有一部份的文字甚至十分輕鬆幽默。是在讀完書後我找了不少關於格瓦拉的資料(真正關於革命歷程的部份)來讀,才算是開啟了視野、發現這個世界的另一面。為什麼拉丁美洲需要革命?為什麼處死Che的是美國中情局?當時讀到南方電子報上林深靖先生的一篇文章《美洲自由貿易區與WTO新貌--為切.格瓦拉逝世33周年而寫》,充份解答了我的這個疑問。讀完這篇文章,可能會對美國有完全不一樣的想法和印象,它從Che革命精神談起,一直到WTO與美洲自由貿區背後隱藏的帝國野心,這文章可能和我們生活中切身的問題不甚相關,但我們可以從中拓展不一樣的觀點,也會發現原來世界和我們在封閉教育體系下所認識的並不一樣。

台灣人看世界的觀點太狹隘,媒體上出現的只有好萊塢娛樂新聞、政治新聞(尤以美、日為多)和偶爾出現的災難新聞,那其他地方的呢?南美洲人、非洲人甚至鄰近的菲律賓人、越南人,他們都是怎麼過生活的呢?我們幾可說是毫無所知,僅知的部份恐怕也只是扭曲的刻板印象而已吧!

去年底在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中看過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影片叫做《記錄人生》,它是描述一位阿根廷的記錄片導演Raymundo如何以電影傳達政權腐敗的真相給民眾,本片記錄他以電影來從事革命的歷程、而最終被獨裁當政者友好的美國中情局迫害致死的故事。這部記錄片如實地呈現了拉丁美洲革命電影及六○、七○年代的解放抗爭,主題嚴肅,但表達的型式卻溫馨幽默而不悲情,影片節奏也是頗為輕快的。影片簡介上說:“本片要帶給觀眾的就是中情局和拉丁美洲獨裁者無法摧毀的:記憶、理念以及說真相的勇氣。”的確,看完這部電影令人感慨、而且震撼,更不禁覺得自己真是渺小,終日汲汲營營的生活不但缺乏意義,而且對這個世界是一點貢獻也談不上的。

我其實是政治理論的門外漢,也一直都是對政治冷感的人,即使透過閱讀和看電影得到如許感動,也仍然是如此。但是至少能夠逐步修正和拓展自己觀看這個世界的角度和眼光,不再只侷限於眼前和身邊的人事物,懂得了只要願意仰首瞻望便能看見更遠的地方,或許這也算是這些年沈浸在書堆和電影裡所得到的一點小小成長吧!


(Photo Source: http://burton.com.tw/motorcycle/)

|聯想|玫瑰的靈魂|



兩週前到城市舞台去看兩部台北電影節參展的俄羅斯電影,結束後順道去附近環亞百貨裡的IKEA和《品東西》逛逛。一直很喜歡IKEA的陳列風格、也很久沒去了,而逛《品東西》則是因為好奇。這家店是生活工場的前任老闆重新投入創業所開設的生活家居用品店,商品風格與生活工場不太相同、價位也較高,隨意瀏覽後覺得其實它的定位算是滿明確的,整體質感也營造得不錯,本來並沒打算買東西,最後卻買了一朵人造玫瑰回家。

為什麼買朵這假花?因為它實在太過擬真了,除非貼近看,否則很可能誤以為那是一朵真正盛開的長柄玫瑰,這也算是工藝的一種吧!雖然它只是傢飾品,但除了沒有香氣和不會凋萎之外,和真玫瑰並沒有兩樣。仔細端詳這朵插在透綠玻璃瓶裡的淺粉色花朵,我忽然有個荒謬的想法:若是將萃自千萬朵玫瑰精魂的香水灑於其上,能否賦予它靈魂?

這個聯想其來有自,其一是植物究竟有沒有靈魂?『經過多位科學家的驚人發現,植物的存在的確有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它能夠和悉心照顧他的人靈犀相通,不管離得多遠;它會記得曾經摧折它同類的人,而且顯示它的恐懼;為了欺騙對它有敵意的人,它會假裝昏迷,好像不能逃過一劫至少也可換來一個較為愉悅的死亡……』這是在博客來網站上為《植物的祕密生命》一書所撰的導讀文字,前些天聯合報上正好也有一篇外電新聞提及類似的研究報告。在這本書中尚有以下敘述:『費希納說:「語聲自“內”而發,香氣也是自內而發。人在黑暗中是憑說話辨認人的,同樣的,每朵花都是憑自己的氣味驗明正身的。每朵花都承載著其祖先的靈魂。」他把沒有香氣的花比為獨自活在荒野中的動物,有香氣的花比為群居動物。按他的真知灼見,人類釋出二氧化碳給植物吸取,死後埋入地下充當植物的肥料,顯見人類身體的最終目的之一是要為植物服務了。不正是花草樹木最後把人體消耗了,把人的骨骸和土、水、空氣、日光融合,使人體變質而成為最精采的形狀和顏色?』這真是很精彩的一番推論。

其二是靈魂能否脫離它所依附的本體而進入其他載體中?在日本科幻動畫電影「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中曾出現一個情節:第三世界窮困的小孩被地下集團所擄,並運用不法的技術攝取其靈魂注入機器人身上,以使這批新品女機器人可以如真人般具有情感。但最後這批仍處於實驗階段的機器人卻因為充滿恐懼不安的潛層意識(來自被害者的靈魂),而發生殺害主人後自我毁滅的下場。電影是以倒敘的手法揭開這些連續謀殺案的真相,但全片充滿與靈魂有關的哲理論述,震撼性的獨特風格配樂和華麗細緻的畫風,讓這部日本動畫大師押井守的作品在我的觀影經驗裡留下深刻印象。

由一朵人造玫瑰而起的這些聯想,似乎有些過於嚴肅,而其實也真只是無意中想起的一些關聯而已。面對美麗的事物,還是好好單純地享受它帶給人們的美感和愉悅就好,欣賞所帶來的感動,應即是對美本身的一種尊崇吧!



延伸閱\讀:

http://140.138.147.33/twlai/archives/000073.html#more 藍祖蔚影評《攻殼靈魂》
http://www.prowaremedia.com.tw/innocence-DM.htm「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網站

(Photo: by Regina / 北市信義區SKM燈箱櫥窗)

星期一, 3月 21, 2005

|Movie|關於電影的舊回憶|








《新天堂樂園》

一早請了補休去看《新天堂樂園》(上週六因客滿而沒看成),真的是好喜歡這部片子,雖然在戲院看比用電視螢幕的效果好,但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是一個人在家看,因為那樣可以在深覺感動時自在地落淚,不用在乎鄰座的眼光,更不用忍受電影院裡討厭的擁擠和吃爆米花的聲音。原本以為非假日的早場人應該不至太多,未料又是客滿,也許因為是暑假又是春暉絕色獨家上映的關係吧!還好早了半小時到,所以有個視線不錯的位子。

直到出了戲院我都仍忍不住想哭(已分不清楚是為戲、還是為自己),可是假只請了半天,散場已是下午一點半,只能匆匆趕車回公司上班,若不是得準備明天開會用的市調資料,真想請一整天的假,放逐自己在藍色情緒中漫遊,也許明天,就會好過些。

戲裡艾費多向為情所困的多多說了一段故事,讓我印象深刻(好像也在某email裡讀過,但未點出意涵):一位士兵愛上了公主,並終於鼓起勇氣向公主表白,公主卻要他在窗前守候一百個晝夜,若能從無間斷,那時公主就會接受他。等到第九十天時,士兵已蒼白憔悴,卻仍不放棄,但到了第九十九天,士兵卻離開了!說到這兒,艾費多說:「故事就只有這樣,我也不知道有什麼含意,別問我!」。直到後來多多和艾蓮娜戀愛、被迫分開、到亳無彼此音訊的痛苦軍旅生涯結束後,多多和艾費多在海邊重聚時,多多說他終於明白為何士兵會離開:因為若是第一百天到來時,公主卻毀約了,那士兵一定會因為心碎而死。不如就此離去,那麼至少公主還會記得曾有他的存在。多麼痛徹心肺的領悟!若非親身體驗,無以想像。

艾費多勸多多到羅馬去發展,不要繼續留在小鎮上當個電影放映師,他說的那段話也讓我對現在的生活開始有所反省:「不要再停在這個地方,那會讓你以為這裡就是全世界,以為一切的事情都不會改變,那會讓你沒有成長、沒有收穫」。世界如此之大,耽於安逸只會讓一個人失了對生命的雄心壯志。可是這樣對多多真的好嗎?他讓艾蓮娜和多多分開,縱然使多多因發憤圖強而成了名導演,但卻也從此失去了一輩子難以釋懷的真愛。如果當初能夠選擇,多多會怎麼做呢?我只知道,若我是他,我情願一生做個凡夫俗子,和妻子兒女共同體驗平凡生命的美好。也許艾費多只是把自己無法實現的理想寄託在多多身上?也或許是他太深知多多對電影的熱愛是其他的事物所無法取代的,若為一時的愛戀誤了前途,將來必會後悔?已經過去的事,無從追悔,遑論當初那由別人所代做的決定呢?

如果在人的一生中有個願望沒有達成,是會讓人永遠遺憾的話,對你而言,那會是什麼呢?

(寫於2001,一個令人感傷的夏天午後)






《侯麥四季--夏天和冬天的故事》

這一陣子看了不少電影,有「冰原歷險記」特映會、侯麥人間四季影展「冬天的故事」,前些時候則有侯麥「夏天的故事」、鴻鴻「三橘之戀」、蔡明亮「你那邊幾點?」,更早些則是台北電影節的「一屋兩家三代情 Cozy Dens」,這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捷克電影。真覺得這是一個多麼幸福的時代啊!以前去電影院了不起一年兩三次吧?哪像現在這麼好。不過,一場電影的票價足可買一本書還可能有餘,我當然不會這麼奢侈的,例如「冰原」是free的場次,「三橘」則是在fnac看的,其他也都是影展的特惠票。雖然精神食糧是必需的,也得量入為出才行。

「夏天」是一男三女的故事、場景在夏日的海邊,「冬天」則是一女三男、發生在冬日巴黎的故事。夏天裡的男子三心二意又有點貪心地週旋在三個個性截然不同的女子身邊,難怪女主角之一笑他是真是「最富有的乞丐」,因為他身旁從一個伴也沒有到後來卻是三個同時出現,讓他想躲都躲不了。最後只好藉故逃到他處,以免自己腳踏三條船的窘境無法收場。

「冬天」雖然片子裡的天氣一直都是的陰暗的雨天,但故事並不悲情,反倒有趣得很!尤其片中的女主角對感情的態度真是誠實得好可愛!雖然也許有一點任性。她的身邊也有三個男子,但她卻始終明白自己的情感狀態,每當嘗試選擇的結果證明是錯誤的,她就立刻回頭。只是她實在很幸福,因為她的男友們對另外兩個人的存在都一清二楚,但卻仍然坦然包容和承受。最後那個她等了五年的舊情人(孩子的爹)奇蹟似地和她在巴士上遇到,這個曲折的故事才在童話般的結局中劃下句點。

在巴士上巧遇一個等了五年的人很神奇嗎?我也曾經在公車上遇到小學同學,而我們當同學的日子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呢!而且這還不神奇,我有一次也在公車上目睹過另一對小學同學的相認(陌生的乘客),他們兩人可是五十好幾的歐巴桑了咧~夠神奇了吧!

(2002-June)






《生命可以重來》

最近在真善美戲院陸續上映的聯影39週年特集,選了許多國內少見的片子,涵蓋了德國、瑞典、印度、西班牙等地的作品。上個週末看的德語片《生命可以重來Gripsholm》就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雖然它的中文片名和文案不甚切中影片的意旨,但仍無損於我對它的喜愛。

《生命可以重來》片名本身譯的不知所云(原名Gripsholm應該是瑞典那座城堡的名字吧?),明明就是因為生命不能重來,所以才有揮之不去的恐懼和掙扎。

男主角-作家庫特因言獲罪,當然並非肇因於那些風花雪月的歌舞劇作品,而是因為反納粹政府的社論和“軍人都是謀殺者”的說法。庫特自覺已經和民意潮流逆向而行,所以才封筆遠行。當時的德國人民是支持納粹的(本片的背景為1932年,納粹主義盛行之初),男主角身為知識份子卻無法力挽狂瀾,是他最感遺憾的,所以他在離開報社之前和報社編輯間的一小段對話,令我印象深刻:

庫特邊下樓梯邊感慨:「寫作到底能改變什麼?」(庫特的社論已不再是“民族明燈”),編輯回應:「改變你的人生!」(沒錯,寫作改變世上多少人的人生,看看228白色恐怖的例子便知其一二),「不如去寫個美麗的夏日愛情故事吧!」編輯接著建議他。於是,美麗的夏日愛情故事便在遙遠的瑞典城堡開始了……。

至於末世般頹靡華麗的音樂、金碧輝煌的城堡、庫特和蒂亞間濃烈卻不知是否能稱之為愛的情感……,其實都是意念的象徵。這些代表了亂世裡的另一種選擇,庫特的朋友:歌舞明星比莉和飛行員卡爾選擇了回柏林,庫特當然也可以重返紙醉金迷的生活,只要他願意向當政者示好認罪,仍舊可以安心做他的作家,但有道德良心的知識份子怎能下得了這樣的決定?一時的奢靡享樂,換來的將是永難磨滅的歷史罪名!三年後庫特死了。在政治黑手的操縱下,多少流亡海外的知識份子逃不了這樣的命運,不單在這裡,在世界各國都有不鮮的例子可尋。

電影結束時,生命不能重來的感慨像幽幽的輕煙般,在我的腦裡不斷升起。坐在稀落的觀眾已散去、燈光尚未亮起的戲院裡,聆聽著最後一遍感傷的音樂,我一個人,不勝唏噓。


《相關網站》:聯影39週年特選集 http://cineplex39.kingnet.com.tw/

(2002-Sept.)



《Serendipity》之1-奇緣

由約翰庫薩克和凱特貝琴薩主演的《Serendipity》中文片名是“美國情緣”,但我一直覺得這片名實在不具吸引力(也許是因為約翰庫薩克曾主演“美國甜心”的緣故吧?)。戲裡出現一家名為Serendipity的甜點小店,片中譯作“奇緣”,若改用這名字至少還有意思些。它是一部標準的愛情文藝片,這點倒是絕無疑義的,這類型的戲對我而言向來只是消遣時間用,但這部片卻是我刻意去找來看的,為什麼?因為馬奎斯的《愛在瘟疫蔓延時》。

之前在博客來上讀到一篇有關《美國情緣》與這本書的評論,其中有一段令人覺得莞爾:那位筆者為《愛在瘟疫蔓延時》小小抱屈了一下,因為其他曾出現在電影情節裡的書要不是男女主角的最愛、不然就是對他們影響深刻的一本書,但馬奎斯的這部作品在《美國情緣》裡卻只是一個物件,一個證明「緣份」果真存在的物件。這對大師作品而言當然乍看之下是有些不敬,但編劇這樣的安排其實也是有一層隱喻在吧!因為馬奎斯筆下的男女主角整整等待了五十年才得以再續前緣,而《美國情緣》的劇中人物也是在偶然邂逅的十年之後,才在另外一連串的巧合之下重逢的。

「愛情從天而降彷彿有魔力,稱之為「命中注定」;命運捉弄一連串的偶然、巧合、相聚、分離,稱之為”Serendipity”」。你會對十年前只偶然相聚過幾個小時的人念念不忘嗎?這部片子的開場就是從一個奇妙的巧合開始:強納森與莎拉,各自擁有男女朋友,在耶誕前夕的紐約為了幫自己的另一半選擇聖誕禮物而意外邂逅。在離開前強納森要莎拉留下姓名電話,莎拉堅持說只要有緣,一定會再相遇。但要如何證明他們「有緣」呢?莎拉請強納森將他的名字和電話寫在一張五元的鈔票上,但她拿了這張鈔票後卻隨手就在街邊的小攤上用掉,她說:當這張紙鈔再回到她手上時,便表示兩人真的註定要相識。強納森當然覺得這實在太荒謬了!而且也不公平,便要莎拉也給他自己的名字電話,她允諾會給,但那卻又是另一個同樣困難的任務了---她在隔日一早把自己的資料寫在一本《愛在瘟疫蔓延時》的內頁上,然後將它賣給舊書攤,如果有一天強納森輾轉找到這本書,自然就能聯絡到她了!這夠困難了吧?十年過去,強納森與莎拉各自與他人/她人訂婚,但在結婚前夕,卻猛然發現似乎錯過了一生中可能的真愛。於是兩人開始靠著那困難的線索,瘋狂尋找對方…。

結果當然是找到了,不過仍然是歷經曲折、千辛萬苦才找到。這樣奇妙的緣份安排,簡直到了讓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不過,既然是戲,就不要計較太多了,何況真實人生裡說不定還有更多神奇的偶然與巧合呢!劇中人物當然也不停地在「相信緣分的徵兆」與「疑慮自己的迷信」之中掙扎,而這正是人性有趣的地方,不是嗎?我自己便也是這樣的呢!


《Serendipity》之2-隨緣

隨緣二字看來通俗,但其實不過就是讓所謂的「命運」或「機緣」來替你做決定。有時某些巧合真的會讓人不得不稱奇,但又不免會懷疑自己是否太過迷信了些,但總體而言我是相信機緣的,雖然自己還算理性。所以我還滿喜歡《美國情緣》這部片,也許是衷心期望自己的故事也能有個那樣的圓滿結局吧!

當我遇到許多無法自己決定的事時,或者選A選B均無不可的情況下,我會讓機率來決定。丟銅板?太麻煩了,一個人走在路上的時候也不甚方便,萬一沒接好還讓銅板掉進排水溝裡也是小小的損失啊!方法可以很多樣、也可以很有趣,但必須要能快速替你做成決定。方法之一是「是非題」,例如:當你想在下班後去看場電影,但走在路上又覺得風雨好像越來越強,不知是否該去好?這時我會在心中猜測當下的時間應該是幾點幾分,然後看錶,假如正確時間早於我的猜測便去看電影,晚於我的猜測便放棄(當然也可以定義成相反,端視各人所好)。方法之二是「選擇題」,拿出手機的那一刻,看看上面顯示的時間數字(可用分、也可用秒),是1、2、3或4、5、6…,當然你得在那之前先在心裡定義好這些數字出現時代表的選擇為何,例如:秒數末位出現偶數就向右走、出現奇數則向左走…之類的。或者也可以打開零錢包,數數裡頭的鈔票張數或硬幣個數來決定也是可以,其實這方法和擲骰子差不多對吧?但是做起來簡單多了呢!

其實我並不太常用到這些方法,因為我不是天秤座的啦!用到它們時多半只是一時興起而非猶豫不決,但有時也會把類似的方法用在其他地方上。曾經有一段時間覺得日子實在過得很無趣,便決定每週至少要做一件從沒做過的事、去一個從沒去過的地方、或吃一樣從沒吃過的東西(當然不會是狗肉、蛇肉之類的),當我有了這樣的念頭之後,開始發現自己沒做過的新鮮事還不少哩!但是要怎麼開始呢?隨緣囉!我走到一個有十數條路線的公車站牌邊,搭上第一班出現在我眼前的公車(不管它是去哪裡的車),然後隨意選一個地方下車,便可以開始那個週末的城市步旅了!如何?還算是乏味人生中挺有趣的小小遊戲吧?如果你的週末偶爾也會無聊,不妨試試囉!

(2003-April)

星期三, 12月 15, 2004

《幾米.辛波絲卡.奇士勞斯基》之0

這個排列並沒有特殊的意義,只代表我個人接觸到他們作品的時間順序而已,但後來我發現繪本《向左走.向右走》、詩作《一見鍾情》、電影《紅色情深》出版或上映的順序由近到遠差不多也是這樣。

對我而言,這三個人的連結起始於《向左走.向右走》。1999年出版的這一本繪本可以說是幾米最著名的作品,相信大部份的人都不陌生。書中的男女主角因為習慣出門就往左走/往右走,所以兩人毗鄰而居卻從沒碰過面,直到他們終於在一座圓形的水池邊相遇並相識(沿著“圓”的任一個方向走,最後都會遇到),但不巧又因為一些陰錯陽差而失去彼此的消息……。

幾米在《向左走.向右走》以及《地下鐵》兩本書中都曾引用了辛波絲卡的詩作,這是我注意到她的開端,早在幾米尚未成為知名繪本作家之前便已接觸過他的作品,但真正認識辛波絲卡卻只是最近的事。辛波絲卡是著名的波蘭女詩人,也是'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向左走.向右走》給人的感覺和辛波絲卡的《一見鍾情》很神似:

《一見鍾情》--辛波絲卡

他們兩人都相信
是一股突發的熱情讓他倆交會。
這樣的篤定是美麗的,
但變化無常更是美麗。

既然從未見過面,所以他們確定
彼此並無任何瓜葛。
但是聽聽自街道、樓梯、走廊傳出的話語——

他倆或許擦肩而過一百萬次了吧?
我想問他們
是否記不得了——
在旋轉門
面對面那一刻?
或者在人群中喃喃說出的「對不起」?
或者在聽筒截獲的唐突的「打錯了」?
然而我早知他們的答案。
是的,他們記不得了。

他們會感到詫異,倘若得知
緣分已玩弄他們
多年。

尚未完全做好
成為他們命運的準備,
緣分將他們推近,驅離,
憋住笑聲
阻擋他們的去路,
然後閃到一邊。

有一些跡象和信號存在,
即使他們尚無法解讀。
也許在三年前
或者就在上個星期二
有某片葉子飄舞於
肩與肩之間?
有東西掉了又撿了起來?
天曉得,也許是那個
消失於童年灌木叢中的球?

還有事前已被觸摸
層層覆蓋的
門把和門鈴。
檢查完畢後並排放置的手提箱。
有一晚,也許同樣的夢,
到了早晨變得模糊。

每個開始
畢竟都只是續篇,
而充滿情節的書本
總是從一半開始看起。

這首作品收錄於1993年出版的《結束與開始》詩集之中。拜讀了「辛波絲卡詩選」後,覺得真的是很喜歡她的作品,遠勝於對幾米作品的喜好程度,也許是因為我自己原本就對詩非常感興趣的緣故吧!不論是從這首詩或是幾米的作品裡都可以發現:緣份是多麼神奇的事!!如果你正巧也看過奇士勞斯基所執導的藍白紅三色系列之《紅色情深》,你會更清楚感受到這種奇妙的聯結。

因為「每個開始,都只是續篇」,早在你們所認為的「開始」之前,你們可能已經擦身而過無數次了?可能曾經坐過同一張公園裡的長椅?可能是一起看過電影的鄰座陌生人?可能到過同一家咖啡店、用過同一個咖啡杯?可能認識同一個朋友,但你們兩人卻從未發現彼此的存在?

如果你曾經遇過這樣的情境,必然能體會,世界真的很小!

* 延伸閱讀:陳黎文學倉庫
http://www.hgjh.hlc.edu.tw/~chenli/szympoem.htm

《幾米.辛波絲卡.奇士勞斯基》之3





關於「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

若要認真論起來,這一篇遲遲未能寫就的原因其實是心虛。因為關於奇士勞斯基的評論或相關著作已經很多,而且幾乎篇篇精采,所以若以我只看過《藍、白、紅》三色的系列之作及《十誡》當中六部片的淺薄體驗為基礎,寫出的想法恐怕是會單薄了些,不過換個角度想,一直以來也只是在網上寫一些簡單的感想罷了,又何必此般地如履薄冰,於是就寫囉!

開始看奇士勞斯基的作品,其實也起於巧合。前些時侯因為買了DVD Player,便想些找些影片來看,但出租店裡的多半是好萊塢的商業片居多,碰巧在逛玫瑰和大眾唱片的時候看到《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就把久仰的大師之作買了回家,後來又在大眾看到《十誡》,雖然不齊全,但倒是比較令人意外的,沒想到因為常逛唱片行的習慣,還能有讓人驚喜的發現。

有「波蘭電影詩人」之稱的東歐重量級導演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一九四一年生於波蘭華沙,一九八九左右共黨東歐勢力瓦解後遷居法國,並在九一年完成了獲得全球讚譽的《雙面薇若妮卡》。九三年,根據法國國旗上的三色所代表的意義拍攝的藍、白、紅三部曲問世,奇士勞斯基並因當中的《白色情迷》一片而獲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的殊榮。一九九六年三月,奇士勞斯基住院準備進行心臟手術,但不幸地在手術台上辭世,得年五十四歲。關於他的生平及作品年表可以在遠流博識網的「電影巴比倫」站上找到非常詳盡的資料,遠流也曾經出版一本他的著作《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

有人說他和另一位波蘭電影導演克里斯多夫‧贊努西(Krzysztof Zanussi)同屬於常以道德焦慮為創作主題的導演,但在今年金馬影展《向贊努西致敬》的單元中我一共看了五部片(並有幸在座談會中見到贊努西本人),其實覺得奇士勞斯基對道德議題的著墨並不若贊努西的作品明顯,但電影進行的節奏和主題卻同樣有不少作品是偏向沈緩和嚴肅的。記得有一回和一位奉奇士勞斯基為偶像的朋友討論到他的作品,發現我們的感受是不大相同的,我覺得他是個宿命論者,而朋友認為他的觀點並不宿命,但卻是個標準的悲觀主義者。

在藍、白、紅三部片裡,我最喜歡的應該是《紅色情深》,而十誡系列的電視電影當中(我只看過其中六部)則對《愛情影片》和《遺產風波》印象最為深刻,十誡當中的《愛情影片》和《殺人影片》後來並延伸成劇情長片,其中《殺人影片》並輸贏得八八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紅色情深》裡有三位主角,分別是兼職平面廣告模特兒的女大學生范倫堤娜、隔街住在她對面的年輕法官奧古斯特、以及獨居的退休老法官。范倫堤娜因為不慎開車撞傷老法官的狗而與他認識,而她和多次擦身而過的鄰居奧古斯特卻從不曾認識,也從沒注意過彼此的存在。老法官因為年輕時有過感情被背叛的經歷(故事裡范倫堤娜和奧古斯特也分別被自己的情人所背叛),加上工作裡所見識到無數的人性黑暗面,因而認為人都是卑劣的,退休後終日以竊聽鄰人的電話為消遣,後來卻因女主角的善良和熱情而漸漸改變他的想法,最終甚至報警檢舉自己的竊聽行為,而范倫堤娜也因為竊聽事件而瞭解到對與錯有時並不如表面上看來那麼絕對。而在結尾的一場船難場景中,奧古斯特和范倫堤娜終於「見到了」彼此,他們是船難倖存者中的兩位(其他幾位則分別是《藍色情挑》和《白色情深》裡的主角),在這個既像結局又像開始的安排裡,我們不知道奧古斯特和范倫堤娜究竟是否認識了,但是對他們的人生而言,肯定是有一番新的體悟和轉變。關於他們兩人多次擦肩而過卻無緣相識的情節,總讓人聯想起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

其實若單單以藍白紅三片而言,我仍覺得奇士勞斯基是宿命而不悲觀的,但若從十誡裡的幾部作品來看,的確可以感覺到他的悲觀傾向,例如《黑夜漫遊》、《愛情影片》和《殺人影片》均是,而十誡中的《遺產風波》卻是個例外,它雖然仍是和家庭親情有關的主題,但卻是一部節奏輕快而且溫馨幽默的作品。

《遺產風波》描寫感情疏離的兩個兄弟,為處理父親遺產事宜而在十多年未見之後重逢的故事。哥哥謹慎保守、過著中規中矩的生活,弟弟則是經常巡迴各地演出、生活裡只有搖滾樂的樂團主唱(所以這部片子裡出現了奇士勞斯基作品中少見的音樂類型-搖滾,本片和藍白紅的配樂都是出自Zbigniew Preisner之手,但風格卻大異其趣)。兄弟二人和性格孤僻的老爸也是多年未聯絡,父親過世後唯一留下的遺產-郵票,起初在他們眼裡只是適合送給小孩的禮物,後來才發現那些費盡父親財力和心血收集的郵票原來竟有鉅額價值,甚至可以讓他們兩人一輩子衣食無虞,但在尋求變現的過程中卻遭遇到諸多波折、上當受騙,整部片子便是在描述兄弟倆從彼此適應、互相猜疑、一直到真相大白後言歸於好的過程,既不悖離導演作品裡常出現的「道德」主題,卻又不那麼沈重,是頗有意思的一部影片。

飾演兄弟的這兩位演員,也正是《白色情迷》裡的男配角和男主角,除了常用相同的演員之外(《紅色情深》的女主角伊蓮雅各也是《雙面薇若妮卡》的女主角),奇士勞斯基還經常讓不同片子裡的人物或情節片斷交錯出現在各部影片裡,形成一種小小驚喜的趣味,當然這也和他相信機緣與巧合的觀點相符,只是粗心的觀眾大概就比較不容易發現囉!

在奇士勞斯基的其他的重要作品當中,《雙面薇若妮卡》和《機遇之歌》是我最想去找來看的,可惜目前為止還沒找到,說不定看過這兩部片之後,又會有另一番感受也說不定呢!


* 延伸閱讀:

《洛伊爾懷斯電影音樂頻道》http://www.loyalwise.com/Rouge.htm
將藍、白、紅三部電影裡的音樂闡釋得非常棒的一個網站。

《歐陸的心靈之聲》波蘭電影配樂大師普瑞斯納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010-cdhi/Topic%20Park/musician/12-Preisner.htm
對奇士勞斯基長期合作的夥伴:齊柏紐‧普雷斯納(Zbigniew Preisner)的生平及其電影配樂作品有詳盡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