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排列並沒有特殊的意義,只代表我個人接觸到他們作品的時間順序而已,但後來我發現繪本《向左走.向右走》、詩作《一見鍾情》、電影《紅色情深》出版或上映的順序由近到遠差不多也是這樣。
對我而言,這三個人的連結起始於《向左走.向右走》。1999年出版的這一本繪本可以說是幾米最著名的作品,相信大部份的人都不陌生。書中的男女主角因為習慣出門就往左走/往右走,所以兩人毗鄰而居卻從沒碰過面,直到他們終於在一座圓形的水池邊相遇並相識(沿著“圓”的任一個方向走,最後都會遇到),但不巧又因為一些陰錯陽差而失去彼此的消息……。
幾米在《向左走.向右走》以及《地下鐵》兩本書中都曾引用了辛波絲卡的詩作,這是我注意到她的開端,早在幾米尚未成為知名繪本作家之前便已接觸過他的作品,但真正認識辛波絲卡卻只是最近的事。辛波絲卡是著名的波蘭女詩人,也是'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向左走.向右走》給人的感覺和辛波絲卡的《一見鍾情》很神似:
《一見鍾情》--辛波絲卡
他們兩人都相信
是一股突發的熱情讓他倆交會。
這樣的篤定是美麗的,
但變化無常更是美麗。
既然從未見過面,所以他們確定
彼此並無任何瓜葛。
但是聽聽自街道、樓梯、走廊傳出的話語——
他倆或許擦肩而過一百萬次了吧?
我想問他們
是否記不得了——
在旋轉門
面對面那一刻?
或者在人群中喃喃說出的「對不起」?
或者在聽筒截獲的唐突的「打錯了」?
然而我早知他們的答案。
是的,他們記不得了。
他們會感到詫異,倘若得知
緣分已玩弄他們
多年。
尚未完全做好
成為他們命運的準備,
緣分將他們推近,驅離,
憋住笑聲
阻擋他們的去路,
然後閃到一邊。
有一些跡象和信號存在,
即使他們尚無法解讀。
也許在三年前
或者就在上個星期二
有某片葉子飄舞於
肩與肩之間?
有東西掉了又撿了起來?
天曉得,也許是那個
消失於童年灌木叢中的球?
還有事前已被觸摸
層層覆蓋的
門把和門鈴。
檢查完畢後並排放置的手提箱。
有一晚,也許同樣的夢,
到了早晨變得模糊。
每個開始
畢竟都只是續篇,
而充滿情節的書本
總是從一半開始看起。
這首作品收錄於1993年出版的《結束與開始》詩集之中。拜讀了「辛波絲卡詩選」後,覺得真的是很喜歡她的作品,遠勝於對幾米作品的喜好程度,也許是因為我自己原本就對詩非常感興趣的緣故吧!不論是從這首詩或是幾米的作品裡都可以發現:緣份是多麼神奇的事!!如果你正巧也看過奇士勞斯基所執導的藍白紅三色系列之《紅色情深》,你會更清楚感受到這種奇妙的聯結。
因為「每個開始,都只是續篇」,早在你們所認為的「開始」之前,你們可能已經擦身而過無數次了?可能曾經坐過同一張公園裡的長椅?可能是一起看過電影的鄰座陌生人?可能到過同一家咖啡店、用過同一個咖啡杯?可能認識同一個朋友,但你們兩人卻從未發現彼此的存在?
如果你曾經遇過這樣的情境,必然能體會,世界真的很小!
* 延伸閱讀:陳黎文學倉庫
http://www.hgjh.hlc.edu.tw/~chenli/szympoem.htm
星期三, 12月 15, 2004
《幾米.辛波絲卡.奇士勞斯基》之3

關於「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
若要認真論起來,這一篇遲遲未能寫就的原因其實是心虛。因為關於奇士勞斯基的評論或相關著作已經很多,而且幾乎篇篇精采,所以若以我只看過《藍、白、紅》三色的系列之作及《十誡》當中六部片的淺薄體驗為基礎,寫出的想法恐怕是會單薄了些,不過換個角度想,一直以來也只是在網上寫一些簡單的感想罷了,又何必此般地如履薄冰,於是就寫囉!
開始看奇士勞斯基的作品,其實也起於巧合。前些時侯因為買了DVD Player,便想些找些影片來看,但出租店裡的多半是好萊塢的商業片居多,碰巧在逛玫瑰和大眾唱片的時候看到《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就把久仰的大師之作買了回家,後來又在大眾看到《十誡》,雖然不齊全,但倒是比較令人意外的,沒想到因為常逛唱片行的習慣,還能有讓人驚喜的發現。
有「波蘭電影詩人」之稱的東歐重量級導演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一九四一年生於波蘭華沙,一九八九左右共黨東歐勢力瓦解後遷居法國,並在九一年完成了獲得全球讚譽的《雙面薇若妮卡》。九三年,根據法國國旗上的三色所代表的意義拍攝的藍、白、紅三部曲問世,奇士勞斯基並因當中的《白色情迷》一片而獲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的殊榮。一九九六年三月,奇士勞斯基住院準備進行心臟手術,但不幸地在手術台上辭世,得年五十四歲。關於他的生平及作品年表可以在遠流博識網的「電影巴比倫」站上找到非常詳盡的資料,遠流也曾經出版一本他的著作《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
有人說他和另一位波蘭電影導演克里斯多夫‧贊努西(Krzysztof Zanussi)同屬於常以道德焦慮為創作主題的導演,但在今年金馬影展《向贊努西致敬》的單元中我一共看了五部片(並有幸在座談會中見到贊努西本人),其實覺得奇士勞斯基對道德議題的著墨並不若贊努西的作品明顯,但電影進行的節奏和主題卻同樣有不少作品是偏向沈緩和嚴肅的。記得有一回和一位奉奇士勞斯基為偶像的朋友討論到他的作品,發現我們的感受是不大相同的,我覺得他是個宿命論者,而朋友認為他的觀點並不宿命,但卻是個標準的悲觀主義者。
在藍、白、紅三部片裡,我最喜歡的應該是《紅色情深》,而十誡系列的電視電影當中(我只看過其中六部)則對《愛情影片》和《遺產風波》印象最為深刻,十誡當中的《愛情影片》和《殺人影片》後來並延伸成劇情長片,其中《殺人影片》並輸贏得八八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紅色情深》裡有三位主角,分別是兼職平面廣告模特兒的女大學生范倫堤娜、隔街住在她對面的年輕法官奧古斯特、以及獨居的退休老法官。范倫堤娜因為不慎開車撞傷老法官的狗而與他認識,而她和多次擦身而過的鄰居奧古斯特卻從不曾認識,也從沒注意過彼此的存在。老法官因為年輕時有過感情被背叛的經歷(故事裡范倫堤娜和奧古斯特也分別被自己的情人所背叛),加上工作裡所見識到無數的人性黑暗面,因而認為人都是卑劣的,退休後終日以竊聽鄰人的電話為消遣,後來卻因女主角的善良和熱情而漸漸改變他的想法,最終甚至報警檢舉自己的竊聽行為,而范倫堤娜也因為竊聽事件而瞭解到對與錯有時並不如表面上看來那麼絕對。而在結尾的一場船難場景中,奧古斯特和范倫堤娜終於「見到了」彼此,他們是船難倖存者中的兩位(其他幾位則分別是《藍色情挑》和《白色情深》裡的主角),在這個既像結局又像開始的安排裡,我們不知道奧古斯特和范倫堤娜究竟是否認識了,但是對他們的人生而言,肯定是有一番新的體悟和轉變。關於他們兩人多次擦肩而過卻無緣相識的情節,總讓人聯想起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
其實若單單以藍白紅三片而言,我仍覺得奇士勞斯基是宿命而不悲觀的,但若從十誡裡的幾部作品來看,的確可以感覺到他的悲觀傾向,例如《黑夜漫遊》、《愛情影片》和《殺人影片》均是,而十誡中的《遺產風波》卻是個例外,它雖然仍是和家庭親情有關的主題,但卻是一部節奏輕快而且溫馨幽默的作品。
《遺產風波》描寫感情疏離的兩個兄弟,為處理父親遺產事宜而在十多年未見之後重逢的故事。哥哥謹慎保守、過著中規中矩的生活,弟弟則是經常巡迴各地演出、生活裡只有搖滾樂的樂團主唱(所以這部片子裡出現了奇士勞斯基作品中少見的音樂類型-搖滾,本片和藍白紅的配樂都是出自Zbigniew Preisner之手,但風格卻大異其趣)。兄弟二人和性格孤僻的老爸也是多年未聯絡,父親過世後唯一留下的遺產-郵票,起初在他們眼裡只是適合送給小孩的禮物,後來才發現那些費盡父親財力和心血收集的郵票原來竟有鉅額價值,甚至可以讓他們兩人一輩子衣食無虞,但在尋求變現的過程中卻遭遇到諸多波折、上當受騙,整部片子便是在描述兄弟倆從彼此適應、互相猜疑、一直到真相大白後言歸於好的過程,既不悖離導演作品裡常出現的「道德」主題,卻又不那麼沈重,是頗有意思的一部影片。
飾演兄弟的這兩位演員,也正是《白色情迷》裡的男配角和男主角,除了常用相同的演員之外(《紅色情深》的女主角伊蓮雅各也是《雙面薇若妮卡》的女主角),奇士勞斯基還經常讓不同片子裡的人物或情節片斷交錯出現在各部影片裡,形成一種小小驚喜的趣味,當然這也和他相信機緣與巧合的觀點相符,只是粗心的觀眾大概就比較不容易發現囉!
在奇士勞斯基的其他的重要作品當中,《雙面薇若妮卡》和《機遇之歌》是我最想去找來看的,可惜目前為止還沒找到,說不定看過這兩部片之後,又會有另一番感受也說不定呢!
* 延伸閱讀:
《洛伊爾懷斯電影音樂頻道》http://www.loyalwise.com/Rouge.htm
將藍、白、紅三部電影裡的音樂闡釋得非常棒的一個網站。
《歐陸的心靈之聲》波蘭電影配樂大師普瑞斯納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010-cdhi/Topic%20Park/musician/12-Preisner.htm
對奇士勞斯基長期合作的夥伴:齊柏紐‧普雷斯納(Zbigniew Preisner)的生平及其電影配樂作品有詳盡的介紹。
《幾米.辛波絲卡.奇士勞斯基》之2

關於「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
差不多在寫完這個系列的第0和第1篇之後,我在書店又遇到《詩戀Pi》(網路與書雜誌的第二期),便又隨手翻了一遍(可能是第三或第四遍了吧!但從沒好好坐下來把它讀完),書裡推薦的主題閱讀就包含了桂冠出版的《辛波絲卡詩選》一書,敘述裡並提到幾米和奇士勞斯基也對它“一見鍾情”,這段文字倒是我在這回翻閱時才讀到的,也算巧合吧!
中文版的詩選是由陳黎和張芬齡所合譯,這兩位是國內相當優秀的西洋詩集譯者,外文詩中譯的工作較諸一般的翻譯而言顯然更困難,但因陳黎本身也是詩人(在這之前我也曾讀過他的詩作),所以能將原作的詩意傳達得相當好,近年頗受歡迎的南美詩人聶魯達(Neruda)的作品也是透過他們的譯作引薦給國人的。
一九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波絲卡,一九二三年出生於波蘭。她是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詩人,也是當今波蘭最受歡迎的女詩人,「…以幽默、戲謔的輕鬆口吻,探討與人性相關的嚴肅主題,這正是辛波絲卡詩作的重要特色。… 辛波絲卡的詩無論敘事論理絕少賣弄抽象晦澀的意識形態;她擅以敏於觀察的慧眼和明晰精準的用字,呈現出對人世超然的同情和嘲諷。」(註1) 她的創作主題非常廣,文字簡明但意涵深刻,例如以鎮靜劑的擬人化口吻所寫的《廣告》一詩,就很有意思:
《廣告》
我是一顆鎮靜劑,
我居家有效,
我上班管用,
我考試,
我出庭,
我小心修補破裂的陶器——
你所要做的只是服用我,
在舌下溶解我,
你所要做的只是吞下我,
用水將我洗盡。
我知道如何對付不幸,
如何熬過噩訊,
挫不義的鋒芒,
補上帝的缺席,
幫忙你挑選未亡人的喪服。
你還在等什麼——
對化學的熱情要有信心。
你還只是一位年輕的男╱女子,
你真的該設法平靜下來。
誰說
一定得勇敢地面對人生?
把你的深淵交給我——
我將用柔軟的睡眠標明它,
你將會感激
能夠四足落地。
把你的靈魂賣給我。
沒有其他的買主會出現。
當我讀到「你還在等什麼——對化學的熱情要有信心。」的句子時,不禁笑了出來,但讀到最終兩句的「把你的靈魂賣給我。沒有其他的買主會出現。」,卻又不覺嚴肅了起來。讀辛波絲卡的詩,常有這樣的情形出現。另一首《寫作的喜悅》也有這樣的趣味:(部份節錄)
一滴墨水裡包藏著為數甚夥的
獵人,瞇著眼睛,
準備撲向傾斜的筆,
包圍母鹿,瞄準好他們的槍。
他們忘了這並非真實人生。
另有法令,白紙黑字,統領此地。
一瞬間可以隨我所願盡情延續,
可以,如果我願意,切分成許多微小的永恆
佈滿暫停飛行的子彈。
除非我發號施令,這裡永不會有事情發生。
沒有葉子會違背我的旨意飄落,
沒有草葉敢在蹄的句點下自行彎身。
……
這首詩描述寫作者筆下的世界,文字的力量足可建構一個令時間靜止、讓永恆存在的世界。而另一首我也很喜歡的《It could happen》則曾出現在《詩戀Pi》一書的序文當中(郝明義先生撰文):
It could have happened.
It had to happen.
It happened sooner. Later.
Nearer. Farther.
It happened not to you.
You survived because you were the first.
You survived because you were the last.
Because you were alone. Because of people.
Because you turned left. Because you turned right.
Because rain fell. Because a shadow fell.
Because sunny weather prevailed.
……(部份節錄)
「我跟著 en, en 的音節讀著,心跳也跟著難以言述地躍動著。」郝先生如此形容他在書店裡偶然讀到這首詩時的感覺。但這詩並非只是描述各種“可能”的機遇而已,它的主旨仍然是嚴肅的,它以德軍佔領波蘭的時期為背景,詩裡的末幾段充滿恐懼、逮捕、驅逐等的暗示。這首詩中文譯名為《可能》,亦收錄在陳黎及張芬齡所譯之詩選中。
除了上述幾首、以及我在這系列的第0篇中曾提及的《一見鍾情》之外,其餘如《企圖》、《博物館》、《金婚紀念日》、《在一顆小星星底下》、《寫履歷表》等也都是令我覺得印象非常深刻的作品。如果你不嫌拙作冗長地讀到這裡,當你有空到書店去時,或許就會想到要找辛波絲卡的詩作來仔細一讀了吧?
註1:原文請見《種種荒謬與歡笑的可能-辛波絲卡詩導讀》/陳黎‧張芬齡
*延伸閱讀:《網路與書》網站
http://www.netandbooks.com/taipei/magazine/index.asp
《幾米.辛波絲卡.奇士勞斯基》之1

關於「幾米」。
《向左走.向右走》這一部繪本可以說是幾米的成名作,相信大部份的人都不陌生,我也頗喜歡,但總覺得他的畫風(尤其是早期作品,例如「月亮忘記了」)和法國插畫家桑貝(Sempe’)的作品感覺很相似,所幸後來也已逐漸建立起自己的style,而且幾米的作品受歡迎的因素並不僅只是因為繪畫的部份,他的文字和長篇作品意境的經營也是很重要的。
幾米最早的作品應該是1998年由玉山社出版的《森林裡的祕密》和《微笑的魚》。而之後出版的繪本當中有不少是從刊登於報上的作品集結的,例如:《聽幾米唱歌》、《森林唱遊》、《我的心中每天開出一朵花》、《照相本子》等等,這一部份的作品讀來很像輕盈簡潔的散文,有些即使只讀文字不看圖都能感受到它的詩意。
但長篇的故事卻向來是幾米的著作中較受歡迎的,或許是因為故事情節豐富,比較容易被讀者接受的緣故吧!像《向左走.向右走》、《月亮忘記了》、《地下鐵》等,都已是大眾非常熟悉的繪本作品。有人說幾米的畫和文字表達了都市裡人們的疏離和寂寞,這可能是藝術家天生感受能力較敏銳的關係吧!至少大多數的長篇作品在最終的結局上總是充滿希望的,雖然也可說是充滿不確定,但與其悲觀地認為沒有好結果,倒不如樂觀地想像“一切充滿光明”,不是嗎?
我個人覺得《我只能為你畫一張小卡片》是一個比較特別的型式,它讀起來的感覺既不像散文、也不像長篇小說,但卻充滿極短篇的趣味,每一張小卡片都是一個故事,有輕快的、有憂傷的、也有浪漫的,短短的文字卻充滿張力,讀來十分有意思!
想一併提及的是桑貝的作品,桑貝也是我很喜歡的繪本作家之一。我曾經在幾米的網站上讀到他所寫的桑貝作品評論,並提及在巴黎尋找展出桑貝作品畫廊的一段有趣過程,但我閱讀桑貝著作的時間遠在那之前。他的法式幽默相當特別,簡單的細線條和輕淡的用色,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受。他多數的作品是畫給成人而非兒童看的(溫馨可愛的《瑪塞林為什麼會臉紅?》是個例外),和法國電影一樣,有些意象的表現相當幽微細緻,即使是沒有文字的純粹畫作也能深受感動或令人發出會心一笑。如果能在寧靜的夜晚或午後,悠閒地讀上一回桑貝,將會是很美好的一種心靈享受。
延伸閱讀:
桑貝繪本作品/玉山社出版:
《奢侈.寧靜和享樂》
《藍伯特先生》
《清晨》
《哈吾爾.塔布林─不會騎自行車的自行車師傅》
《瑪塞林為什麼會臉紅?》
桑貝插畫作品/小知堂出版:
《夏先生的故事》 (派屈克.徐四金/著,桑貝/圖)
幾米Spa網站:
http://www.jimmyspa.com/home.html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