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其他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其他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四, 7月 01, 2010

錯過


《錯過》之一:茶花

一直念念不忘前些年在陽明山的花卉實驗中心見過的那些茶花,那次茶花展裡爭奇鬥艷的各個品種的茶花可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展館外遍植於園區裡的茶花更是燦爛盛開,滿園繁花似錦。 

今年四月,幾位許久未見的舊同事,想找個地方去走走時,我便提議去花卉實驗中心賞茶花。暮春的天氣雖不甚晴朗,但所幸並沒有下雨,宜人的溫度是健行的好天氣。走進園裡,迎面的一排櫻花早已謝盡,滿樹嫩綠新葉欣欣向榮,但再往前走就令人失望地發現:

可惜,我們錯過它開花的時間了。

顯然整理園林的人辛勤勞碌,滿園茶花樹下連殘敗的落花都未見。倘若見到的是:「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可能會更加感傷吧!所幸不是。這裡雖然因為花季已過而冷清許多,但園裡但仍有好些對新人正在取景拍婚紗照,即便沒有花朵點綴,綠葉也是很美的。


《錯過》之二:流蘇

四月底的讀書會結束之後,我想起應該是流蘇開花的季節了!於是一時興起,便邀集同學散步到附近的二二八紀念公園,因為這裡有一棵非常高大的流蘇。和部份種在人行道上的流蘇相比,這棵壯碩的流蘇顯然年歲大得多,開起花來也非常燦爛。

可惜,我們錯過它開花的時間了。

來到樹下,只見到甚為稀少的小小白色落花,零星出現在草地上。很抱歉,今年的花季已結束,明年請早。


《錯過》之三:紅葉

上個月和一個國中同學相約在家附近的餐館吃晚飯,她帶了小朋友一起來,見到她兒子時,我真的驚訝於時光眨眼流逝的速度啊!沒想到我上回見到他,是才剛滿月的小baby而已,而現在已經是會主動跟你攀談、又跑又跳、準備上幼稚園的三歲小孩了!原來我完全錯過了他的成長過程,也難以置信原來和老同學已經這麼久沒見了哩!

距離我們倆當同學的年代已經有二十多年了吧!過去的那麼多年也一直都有保持聯絡,但儘管年復一年時光流逝,也從未感覺彼此有什麼不同;然而一旦邁入家庭、有了孩子,僅僅三年,她的世界就從此完全不一樣了!

許許多多的朋友、同學都是如此,就這樣一個一個地,慢慢遠離我們曾經互有交集的生活圈,彷彿樹上的紅葉,熟透了就緩緩飄落河面,然後隨流水越漂越遠,終至不復再見。


(Photo by Regina/流蘇:2007年左右,攝於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前)

星期三, 8月 06, 2008

以色列印象



今年的台北電影節,原本我是很想多選一些以色列電影的,但可惜映期或時段因為工作無法配合而不得不放棄。 今年是以色列建國六十年,之前也在北美館看過「以色列建國60週年展」,這項展覽包含了保羅.高曼(Paul Goldman, 1900-1986)與大衛.羅賓哲(David Rubinger, 1924-)的紀實攝影作品,以及丹.雷辛格(Dan Reisinger, 1934-)的平面設計作品。

以色列,相信對大多數人而言都是陌生的國度,當然對我也是,但十多年前我還在電子產業某公司的貿易部門任職時,負責的業務區域之一恰好正是中東,其中以色列有數家客戶都是業務量穩定、信用狀況也相當不錯的主力客戶。但其時我對以色列也並沒有太多的了解,只知道國內銀行不接受以色列銀行的信用狀,開往以色列的海運船務航程少、兵險費用也高,換言之,當年以色列的政治環境仍被認為是處於不穩定狀態的高風險國家。

北美館「以色列建國60週年展」兩位攝影大師的作品忠實地呈現以色列歷經戰火建國的艱辛,以及人民在這樣政治背景下的日常生活記錄,對於認識這樣一個新生國家,透過藝術展覽是一種很不一樣的體驗,也令人印象十分深刻。丹.雷辛格的設計作品則色彩豐富搶眼、概念活潑有趣,雖然多是商業設計的作品,仍相當具有新鮮創意。

(圖:丹.雷辛格設計展海報/資料來源:http://www.danreisinger.com/)

星期三, 12月 19, 2007

烏龍登山記




十二月中旬的週日和朋友去走新店的獅仔頭山,選定這個地點是因為我們前次去草嶺的一群人中,恰巧有三人讀到同一篇報導,且其中兩人還留了剪報,所以便興高采烈地決定原班人馬再來一回郊山之旅。

結果,因為報紙報導內容對交通指示的說明不夠清楚,碧潭旁的路標又不完整,一行人在大太陽底下往返走了五、六個小時,結果只走到登山口前的一家土雞城而已,根本連登山入口都沒見著,真是一場累到翻的烏龍登山記!

問題在於,新店的獅仔頭山沒有公車到附近(報上只寫搭“專車”到登山口),但在沒有交通工具而友人又堅持到底的狀況下,我們還是照著未標示公里數的指標一路前行。由於新店山區有非常多大型的造鎮計劃,例如:達觀鎮、青山鎮和早期的玫瑰中國城、美之城等等,所以沿途的產業道路上行駛車輛比人還多!事實上是,除了我們之外沒見到任何步行的人,聰明人見到此景況也該知道及早回頭吧?不過因為不想掃了朋友的登山興緻,所以還是繼續一路往前,就當是體能訓練吧!

雖然終點只是一家簡陋的鐵皮屋小吃店,但沿途的山林風景其實相當清幽,尤其是設有露營地的長青谷,以及直潭攔水壩一帶,溪水十分清澈,陽光照耀下澄淨藍透,其景之美令人讚嘆,可惜因為預計要走山路,所以沒帶相機,改日有機會的確值得再訪囉!

(圖:直潭淨水廠/資料來源:新店市公所網站) 
 

星期二, 12月 18, 2007

草嶺之行





十一月初的第一個週六,和多年前的老同事們去草嶺古道。天氣還不錯,沒有大太陽,雨也只下在一小段路上,沿途溪水淙淙,真是輕鬆愉快的一次健行,而且一路上都有草嶺芒花節的各項活動,包含扮裝的官兵和盜匪、和遊客互動的小遊戲等等,走完全程還可領到一份精緻的紀念竹筷,筷子上還刻有〔雄鎮蠻煙、虎制狂風〕的對句呢!

唯一可惜的是山頂風景最美之處沒有辦法拍照,因為強風挾雨,但我的相機鏡頭並不防水,所以只好放棄取景,先附上照片幾張分享囉!

( Photo by Regina )

星期四, 9月 22, 2005

|記事|失去聯絡-記夢一場|

入睡後很少做夢的我,一年內做過的夢屈指可數地少,但前些時候的一個夢卻異常清晰地一直記得。夢裡我到高雄去訪好友M,她因工作短期租住在一個像單身宿舍的地方,一晚我跟她說要去看戲劇演出,便自個兒一人出門去了,那場舞台劇情節詭異,上場的演員都是我認識的同學、朋友、同事,看到一半忽然下起大雨,座位是露天的、舞台不是,觀眾四散,我卻跑進戲裡去了,然後劇情變成了我夢裡的現實人生。不知所終地,戲散場了,我步行到一個冷清的火車月台準備回去朋友M的住所,買票時卻發現悠遊卡餘額只有一百多元(不能用來買火車票我知道,但這是夢)身上也只剩零錢,想打電話給M求助又發現手機沒電、身邊也沒帶通訊錄,在異地完全孤立無援。

我只好用那悠遊卡買了票,開始在沒有月光的灰暗月台上等車,但弄不清南下北上方向的我,竟誤搭了一班往台北開去的火車(我應該要往南回高雄才對的),一開始並不知道搭錯車,只想著朋友這麼晚還等不到我一定很緊張,隨著沿途站名的逐一出現,才知道原來我正在往北走,可是手邊已沒有錢能改買往南車票了,只好打算先回家去再設法聯絡朋友M。怎知回到家後,卻仍遍尋不著M的聯絡電話,我都快把家裡翻了過來,也只找到M過去因工作遷居而留下的幾支舊電話號碼,望著紙條上那些失效的舊號碼,極為憂慮我們會就這樣失去聯絡,我竟焦急地哭了起來……。夢結束了,但夢裡的情緒卻延伸到了夢外。

現代人的通訊工具和方式遠比過去要方便得多,每個朋友幾乎都有市話兩三個號碼、手機兩三支、外加一堆E-mail帳號和MSN、ICQ號碼,但當你急於要找到一個人的時候,卻往往是人不在家、手機沒接,IM顯示不在線上,而朋友家的住址?記憶量有限,更不可能記得住了,甚而很可能你根本就不知道。聯絡方式變多並不能減少人際疏離,倘若是刻意,要「失去聯絡」更是簡單容易!

夢醒的那個早晨,我第一念頭就是想撥電話給M,可是想想又覺得為了一個夢而憂心真是好笑,若真打了電話,遠在南部的M一定也會覺得我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吧?這個夢其實是生活經驗的拼貼,去訪友人借宿、搭錯南北向火車、表演中場遇大雨、找不到聯絡電話等等,全都是在不同時地曾經真實發生過的事,也許正因為它是由生活片斷組合而成,夢境特別如真。然而,若真註定要失去聯絡,夢醒後有再多的焦心憂慮又有何助益?朋友來來去去,有誰是應該時時刻刻記得有你?而你又記得多少沒入紅塵流沙裡、那些曾經熟悉的身影?

星期二, 12月 21, 2004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Posted by Hello

星期一, 12月 20, 2004


maple Posted by Hello

sky Posted by Hello

星期日, 12月 19, 2004


mirror Posted by Hello

星期三, 7月 07, 2004

|我見|北美館與我的青春年代|

近期在北美館的展覽項目裡《義大利設計展》仍然是人潮最多的一個,但同一檔期中去了兩次,最吸引我的卻是《開新-八○年代美術發展》,本展展出約五十餘位台灣八○年代藝術家作品計百餘件,創作類別包括平面、複合媒材、空間裝置及雕塑,同時也以影片介紹同時期的電影及小劇場的發展,甚至有一小部份是介紹那個時期的電視廣告影片,可以說已相當完整地包含了這個年代當中各個藝術面向的發展記錄。

或許是因為這十年對我而言別具意義(八○年代之初我是小孩,八○年代末已經是大人了),所以總不斷在瀏覽這個展覽時,發現許多久遠記憶裡的時光痕跡,而這十年也因為經過解嚴等外在環境的劇烈變動,而在藝術創作上呈現出一種特殊氛圍,台灣電影新浪潮也是興起於此一年代。北美館成立於這個年代(1983年),我第一次去北美館也是在這個年代,當然那時並不是為欣賞藝術作品而去,而是為了國中美術課的暑假作業要寫參觀心得而不得不去的(即使是現在我也常在館內看到一群群的國中生忙著邊看畫邊低頭寫筆記),這可能與不少人第一次去美術館的動機是一樣的吧!

然而不知不覺地,去美術館已經變成了我的固定行程,是何時開始的已不復記憶,但我十分喜歡這一帶開闊的環境,尤其這些年北美館週圍闢建了面積頗大的中山美術公園與圓山公園,不像台北市其他高樓聳立的商業區總給人沈重的壓迫感,每日仰首看到的天空是被建築物所切割出來的不完整的方塊,而在這裡散步真的輕鬆多了!又因為鄰近松山,還可以看到飛機即將降落的低空飛行呢!

隨著多年來看展覽的經驗,也累積出一點點小小的個人喜好與對藝術作品的認識,往往在心情抑鬱之時,我第一個想去的地方就是北美館(藝術治療法本來即是心理治療中的一類),寬廣寧靜的室內空間、令人感動與讚嘆的藝術作品,還有戶外綠地與無垠的藍天,誰說這裡不是療愁的最佳選擇呢?



以下是北美館近年很不錯的幾個設計展,可以試著比較不同國家的設計風格有何顯著差異,就我個人觀感而言,這兩個展都比義大利設計展要精彩得多呢!

少與多 - 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基金會設計收藏展
http://www.tfam.gov.tw/exhibit/exh_01.asp?exhibit_no=30&Item=before

當代以色列設計展
http://www.tfam.gov.tw/exhibit/exh_01.asp?exhibit_no=128&Item=before


(Photo:董振平之《騎士錄II》/攝於北美館/2004 Sum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