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3月 06, 2007

|植物誌|訪《加羅林魚木》|


 
(2004-06-23)

Photo:加羅林魚木/攝於溫州公園/2004 Spring.


看看它和一旁建築物的比例,就可以想像得出這棵開滿黃花如蝶舞的老樹有多麽壯觀了!真是令人驚歎不已的數大之美!

與之前偶遇流蘇的情況不同,這回見到加羅林魚木可是輾轉花了一個小時的車程,特地去拜訪它的。早在幾年前,就曾經拜讀過作家沈花末的一篇散文,主題寫的就是這棵位於溫州公園斜對角的加羅林魚木,但因為始終沒在其他地方見過這種植物,所以沒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只覺得這個名字真是奇怪。

通常週五是我們部門例行的會議日,整天都有開不完的會,在今年四月的某個週五,會已開到下午、大家都很煩累的時候,一位同事突然問起:大家知不知道羅斯福路上、台電大樓正對面的巷子裡有一棵魚木?現在正在開花,滿樹燦爛的黃花令人目不轉睛、歎為觀止呢!

於是那個週末趁花開正盛,我就趕忙專程賞花去!果真百聞不如一見,而且一見難忘了!明年如果沒有錯過花訊,一定再來拜訪這棵加羅林魚木囉!

|愛閱誌|愛情盛宴|


(2004-08-14)

《愛情盛宴》的結構十分有意思,故事的開頭是一位名為巴克斯特的作家(即本書作者之名)在失眠的夜裡漫遊,來到公園和一位同樣失眠的鄰居布雷德利聊起小說創作,這位鄰居開始說起自己的故事,接著他的情人、朋友、親人、鄰居、妻子等…各個角色,便一位接一位地陸續登場了。

小說的每一個章節都是一個角色的自述,因此乍看之下這些人物彼此之間似乎沒有明顯的關聯,但隨著閱讀漸進,會發現這是一個以布雷德利為首、旁及在他的人生中所出現的人們,共同盛裝赴會的一場愛情盛宴。布雷德利的狗,名字也叫做布雷德利,而《愛情盛宴》同時也是主角布雷德利一幅畫作的名字,文中關於《愛情盛宴》的一段描述是這樣的:

「他其他的畫看起來都像用泥巴或咖啡渣畫的那般黯淡,但是這幅《愛情盛宴》卻一反常態,顯得色彩洋溢。一張陽光閃耀的餐桌──餐盤、咖啡杯與酒杯都已經排好了──光線充足四處流瀉。餐桌與佳肴都置於前景,四周的背景則跌入一種看得見的黑暗。我的眼光回到餐桌上,酒杯裡裝的不是酒,而是光,餐碟的色澤明亮無比,賓客的胃口彷彿並非針對食物,而是針對這弧光燈照耀下的絕美景象。食物都沒有輪廓,只有顏色,燃燒似的淡粉色彩,各式各樣蒼白卻張力十足的顏色。視覺的魔術自餐桌一端流向另一端,畫裡所有的食物,都抽象地提煉成為各式過度耀眼的形狀,宛如明麗的夏日午後,你從市中心的戲院裡看完電影出來,一切都白花花的,眼睛無法辨識任何東西。那幅畫正如同閃光燈一般使人目盲,一幅白內障的作品。我們眼前的食物就像那樣。我注意到那張桌子的前端似乎向觀畫者傾斜著,彷彿這光亮的一切,這些食物、這些愛,就快要傾倒在我們的大腿上了。愛情盛宴就是光之盛宴,而且即將任我們享用。」

布雷德利的鄰居愛瑟在這個“背襯著地窖裡的黴菌特有的悲觀氣味”的地下室裡見到這幅畫,嘆氣說道:「噢噢噢,好美!」她接著說:「人呢?」,布雷德利卻回答:「那兒一個人也沒有。」為什麼?他說:「因為,沒有人能夠靠近那兒,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這兩段文字一語雙關,藉由描寫畫作來比喻愛情。當人們遇見愛情的時候,往往就像在“明麗的夏日午後,你從市中心的戲院裡看完電影出來,一切都白花花的,眼睛無法辨識任何東西。”愛情的光芒如此強烈耀眼,令人目眩神迷、可望而不可及。

在這本書裡有縱橫交織的夫妻之情、同志繾綣、情侶熱愛、不倫之戀、家人親情…,而同一段愛情故事卻往往讓兩個(或三個、多個)當事人留下全然不同的感受與記憶,因此在閱讀時屢屢令人困惑:究竟誰的自述情真意摯?誰的背叛出於無奈?誰的承諾是虛情假意?而隨著情節的進行,謎底便逐一漸次解開。愛情盛宴裡甜酸苦辣的佳餚樣樣俱備,但到底滋味如何?只有我們鼓起勇氣試上一口,才能確知其味囉!


-----------------------------------------------------
愛情盛宴The Feast of Love
作者:查理‧巴克斯特Charles Baxter
譯者:張娟芬
出版:大塊文化
-----------------------------------------------------

|愛閱誌|外遇的終局-兼談川上弘美與宮本輝|




(2004-05-26)

今年春季分別讀完川上弘美的《溺》以及宮本輝的《錦繡》之後,一直想寫點什麼,但總怠於提筆或因事耽擱而作罷,直到最近看了張之亮導演、梅艷芳主演的《慌心假期》這部片之後,因為主題的關連性,又令我聯想到前述的兩本書。

川上弘美的《溺》是一本短篇小說集,當中有一篇名為“百年”的故事,講述一位在外遇關係中身為第三者的女子,因殉情而亡後成為百年遊魂的回憶。女子娓娓道來百年前那段外遇故事的始末,當年兩人相約跳下懸崖落海,男人卻因被漁船救起而獨活,並且從此回到妻子的身邊,安穩地度完餘生。而枉為亡魂的女子卻早已經不記得當初為何要死,甚至覺得當年兩人之間的情感根本面目模糊,為此而死、為此而落到成為無所歸宿的遊魂,真是不值得哪!

宮本輝的《錦繡》則敘述男子與外遇對象的酒店女郎殉情,女郎死了,但他卻在重傷痊癒後獨活。男子與其妻當年因為此一變故而婚姻破裂,分手十年後的一次偶遇,卻又讓他與妻子開始了十多封的書信往返,並從而釐清了當年的真相:原來那酒店女郎原是男子中學時曾短暫交往的初戀情人,男子的確在與情人重逢後背叛了深愛的妻子,但卻並非與情人相約殉情,事實是:女郎因為對這段感情(抑或對自己人生?)的絕望,而決定先殺死男子之後再自殺,然而事與願違,最終只有女郎獨自一人步上黃泉路。

這兩個故事從某些角度來看,倒有點像是情婦、丈夫、妻子三個角色各自從自己的觀點發言的感覺。在這兩篇小說裡,外遇的終局恰巧類似,都是男子與第三者殉情,女子死去而男子苟活,外遇關係以死亡作為結束。雖然情節碰巧關聯,但此二篇小說在書寫風格上卻有頗大差異。曾獲芥川獎及紫式部文學獎等的女作家川上弘美,在《溺》一書中以八個短篇書寫沈溺愛慾的故事,主題看似通俗,筆法及人物情感面上的描述卻相當抽象,雖不像《踏蛇》一書充滿魔幻和超現實感,但也與一般日本女作家的作品有相當大的不同。而同樣曾獲芥川獎的男作家宮本輝,卻擅長以溫厚細膩的風格,描寫看似平凡、實則情真意摯的現實生活,如果說宮本輝的作品所營造的溫度是舒暖的25°C,那麼川上弘美的作品大概可以比擬為令人覺得微寒而不冷冽的15°C吧!

勾起聯想回憶的《慌心假期》是一部拍得十分具有美感的電影,無論是畫面的構成、配樂、演員的表現都有相當水準(本片曾獲金馬奬九項入圍)。梅艷芳飾演一位香港醫生的妻子,純名理沙飾演日本籍的情婦,兩人在法國和摩洛哥的旅遊行程中結為莫逆,卻在意外發現彼此之間不尋常的關係後,從互相扶持打氣的朋友,驟然變成了妻子與情婦的對立處境。雖然與上述兩篇小說不同的是,最後因意外而死去的是妻子(外遇關係仍以死亡作為結束),但她卻非為了名存實亡的婚姻、而是為了女人之間的友誼而魂斷異國。至於故事裡冷靜理智的丈夫(由任達華飾演),也許在妻子的眼裡,是無情的男人吧!雖然後半段的情節轉折似乎過於戲劇化,但若有機會仍值得找來看看囉!


----------------------------
錦繡
作者:宮本輝
譯者:張秋明
出版:麥田出版
---------------------------


作者:川上弘美

譯者:章蓓蕾

出版:麥田出版

---------------------------

|愛閱誌| 愛在瘟疫蔓延時|


(2003-05-07)

【愛在瘟疫蔓延時】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和【百年孤寂】同為馬奎斯的作品,但和「百年」一書魔幻寫實的風格全然不同。故事描述年少時即相識的阿里薩和費爾米納,歷經了戰亂和瘟疫而分離50年,女人年輕時就嫁給了醫生,男人卻痴心等待,直到她夫婿過世,年暮的兩人才終於廝守。

我一直覺得阿里薩為情所苦的一生,並非因愛上費爾米納造成的,而是因為他的個性所致。我是同情阿里薩的,但卻欽佩費爾米納的理智、勇氣和果決。阿里薩不為眾人所理解的壓抑性格,使他活在人群中卻寂寞終生,只能靠著對費爾米納的迷戀維持生存下去的意志,所以讓人同情。但真正最可憐的其實是他的那些露水情人們,尤其是曾經真正愛過他,卻無法在他心中留下位置的人。

前些時候和以前的同事餐敘,無意間聊到一件她的往事,竟然和〔愛在瘟疫漫延時〕的情節很相似,只是男女主角的角色互調了!歷經25年而仍單身的是我的前同事,而兒女長成妻子已逝的則是她的初戀男友,這個故事又改變了我對「愛在」一書故事的想法。

原本我認為費爾米納年少和年邁時兩度接受阿里薩的情感,並不是真因為愛他,年少時只是不識情為何物的懵懂,而年邁時則是因為感動於他的堅持,然而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或許她是真愛他,只是很早就醒悟:若年輕時就嫁給一個性情如此壓抑而特異的人,一生將會經歷更多磨難,而不得不和現實妥協。這是從我同事的故事中領悟而來的。

在我前同事的臉上我讀出了另一種感受,雖然我們年紀差距不少,但我和她是很熟的朋友,她又是個十分坦率的人,因此並不介意和我聊這些故事。雖然他隔了25年又再度向她求婚,可是她堅持的條件卻仍舊和當年相同,這卻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其實有些往事在過去結束的時候,就已經自成一段無法更改的回憶了,即使後來又發生了些什麼,那也已經是另外的事件了,它既不會改變過往的回憶,更無法融合於過去的事件中,這或許就是為什麼費爾米納認為自己年少時和阿里薩之間的情感並非愛情,卻在生命最後的一段時光中選擇了與他共渡的原因吧!縱使過去的不是愛、但現在決定去愛,又未嘗不可呢?那是兩件事,不是嗎?

後記:
費爾米納和阿里薩的故事結束於瘟疫蔓延的時期,這是令我在這SARS肆虐之時聯想起這本書的原因。本文原是舊作,寫於幾年前、不復記憶的某一天。


--------------------------------------------------
愛在瘟疫蔓延時
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olera
作者:賈西亞.馬奎斯
譯者:姜鳳光/蔣宗曹
出版:允晨文化
--------------------------------------------------

|愛閱誌| 百年孤寂|





(2002-06-03)

要把〔百年孤寂〕讀完需要一點力氣。因為它的篇幅頗長,而且書中人物非常之多!但說實在的,看完這本書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書裡的馬康多小城歷經從無到有,再到毀滅的一百多年間,彷彿是命運之神不可抗拒的安排,曾經你以為它會就這樣繁華下去,卻從無法預期它的下場竟是一無所有。

雖然是悲傷的結局,但它的過程卻也有不少純樸有趣和虛實交錯的敘述,書裡的人物可說沒有所謂”壞人”之類的反派角色,但生活場景及人物的性格描述栩栩如生,讀來彷彿真的置身在哥倫比亞的小城中,雖然從沒去過中美洲,也對它的歷史不了解(從後序中知道內戰、殖民、水果公司進駐及雨災等都是曾真正發生的歷史),卻仍然能讓人對馬奎斯文字的魔力著迷。書裡有許許多多的愛情發生,但印象最深的人物卻是歐蘇拉,這位樂觀積極的大家族之母。

〔百年孤寂〕是馬奎斯“魔幻寫實”的名著,讀名著當然得抱著一些戒慎恐懼的心情,不過也沒人規定你非得喜歡所謂的名著或經典,喜歡不表示你比較有水準或有氣質,不喜歡也未必代表你就是粗鄙之徒。只是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必有其緣故(好像布袋戲台詞?),所以何妨多方嘗試,名著不一定都是拿來催眠用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