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22, 2005
|Movie|《摩托車日記》之後的革命|
雖然讀過原著多年後,再看《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的電影仍有感動,但原本並不想再寫些什麼,因為網路上關於這部電影的的文章已經非常非常多、討論也十分熱烈,再寫也不見得能更好。但是之後與朋友曾在電郵往返中提及一些觀點,寫著寫著又是一長篇了,索性便略作修改後完成這篇文字,但重點不在談這部電影,而是談在那趟旅程之後的革命。
我想應該也有些觀眾會覺得這部片有政治意味、鼓吹農民革命,而我們(其實也可能只是一小撮人而已)卻總認為切.格瓦拉(Che Guevara,1928-1967)已經是這麼知名的革命英雄,怎麼可能有人不清楚他的事蹟呢?他可不是只有“鼓吹”而已,他後來是真的“實踐”革命精神,最終更因之而捐軀捨命!而電影裡的政治意識和鼓勵革命的部份,其實已是相當輕描淡寫的了(至少比我預期的份量要輕),它的內容真的就如電影文宣所言:”這不是英雄事蹟,只是兩個平行生命的短暫交會……”,它只是遊記,兩個年輕人真實而特別的遊記。如果你不知道Che後來的故事,這部電影所能給你的感動肯定祇是曇花一現。
事實上我們過去受當政者透過教育及媒體洗腦的影響,總認為農民革命、左派、解放等相關字眼都是負面的,共產黨更是萬惡不赦,但若稍微去了解共產主義的本意,便會發現它其實是希望能為貧窮苦難的群眾爭取公平正義的。維基百科(Wikipedia)上對共產黨有一段這樣的描述:“他們通常提出的最終目標為”解放全人類,實現全人類的自由民主”,如何?與我們所想像的大異其趣吧?
只是人性為己、人心易蝕,要建立烏托邦的世界幾乎是不可能。許多原本受政治迫害的人一旦成為握有政權的領導者之後,便日漸失卻了原本革命的初衷,開始濫權剝削、甚至反過來壓迫別人,這樣的例子大家一定不陌生,也是共產黨得來惡名的緣由之一。而切.格瓦拉讓人祟敬之處,即是他的革命精神絲毫未因得到權力而質變,在他協助卡斯楚推翻獨裁政府而取得古巴政權後,被任命掌管國家銀行並兼任工業部長,但他放棄原應可得的優越生活,選擇繼續到剛果及玻利維亞協助當地人民革命以推翻獨裁政權,最終不幸被美國中央情報局逮捕並處死,英勇事蹟與高尚的革命情操著實令人敬佩!
只要能改善人民的生存環境,革命的本意原都是好的,關於這一點,是在我讀完《摩托車日記》原書後才稍能理解,這本書裡其實並沒有提到革命,有的只是自然流露的悲天憫人和民胞物與的精神,當中有一部份的文字甚至十分輕鬆幽默。是在讀完書後我找了不少關於格瓦拉的資料(真正關於革命歷程的部份)來讀,才算是開啟了視野、發現這個世界的另一面。為什麼拉丁美洲需要革命?為什麼處死Che的是美國中情局?當時讀到南方電子報上林深靖先生的一篇文章《美洲自由貿易區與WTO新貌--為切.格瓦拉逝世33周年而寫》,充份解答了我的這個疑問。讀完這篇文章,可能會對美國有完全不一樣的想法和印象,它從Che革命精神談起,一直到WTO與美洲自由貿區背後隱藏的帝國野心,這文章可能和我們生活中切身的問題不甚相關,但我們可以從中拓展不一樣的觀點,也會發現原來世界和我們在封閉教育體系下所認識的並不一樣。
台灣人看世界的觀點太狹隘,媒體上出現的只有好萊塢娛樂新聞、政治新聞(尤以美、日為多)和偶爾出現的災難新聞,那其他地方的呢?南美洲人、非洲人甚至鄰近的菲律賓人、越南人,他們都是怎麼過生活的呢?我們幾可說是毫無所知,僅知的部份恐怕也只是扭曲的刻板印象而已吧!
去年底在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中看過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影片叫做《記錄人生》,它是描述一位阿根廷的記錄片導演Raymundo如何以電影傳達政權腐敗的真相給民眾,本片記錄他以電影來從事革命的歷程、而最終被獨裁當政者友好的美國中情局迫害致死的故事。這部記錄片如實地呈現了拉丁美洲革命電影及六○、七○年代的解放抗爭,主題嚴肅,但表達的型式卻溫馨幽默而不悲情,影片節奏也是頗為輕快的。影片簡介上說:“本片要帶給觀眾的就是中情局和拉丁美洲獨裁者無法摧毀的:記憶、理念以及說真相的勇氣。”的確,看完這部電影令人感慨、而且震撼,更不禁覺得自己真是渺小,終日汲汲營營的生活不但缺乏意義,而且對這個世界是一點貢獻也談不上的。
我其實是政治理論的門外漢,也一直都是對政治冷感的人,即使透過閱讀和看電影得到如許感動,也仍然是如此。但是至少能夠逐步修正和拓展自己觀看這個世界的角度和眼光,不再只侷限於眼前和身邊的人事物,懂得了只要願意仰首瞻望便能看見更遠的地方,或許這也算是這些年沈浸在書堆和電影裡所得到的一點小小成長吧!
(Photo Source: http://burton.com.tw/motorcycle/)
|記事|失去聯絡-記夢一場|
入睡後很少做夢的我,一年內做過的夢屈指可數地少,但前些時候的一個夢卻異常清晰地一直記得。夢裡我到高雄去訪好友M,她因工作短期租住在一個像單身宿舍的地方,一晚我跟她說要去看戲劇演出,便自個兒一人出門去了,那場舞台劇情節詭異,上場的演員都是我認識的同學、朋友、同事,看到一半忽然下起大雨,座位是露天的、舞台不是,觀眾四散,我卻跑進戲裡去了,然後劇情變成了我夢裡的現實人生。不知所終地,戲散場了,我步行到一個冷清的火車月台準備回去朋友M的住所,買票時卻發現悠遊卡餘額只有一百多元(不能用來買火車票我知道,但這是夢)身上也只剩零錢,想打電話給M求助又發現手機沒電、身邊也沒帶通訊錄,在異地完全孤立無援。
我只好用那悠遊卡買了票,開始在沒有月光的灰暗月台上等車,但弄不清南下北上方向的我,竟誤搭了一班往台北開去的火車(我應該要往南回高雄才對的),一開始並不知道搭錯車,只想著朋友這麼晚還等不到我一定很緊張,隨著沿途站名的逐一出現,才知道原來我正在往北走,可是手邊已沒有錢能改買往南車票了,只好打算先回家去再設法聯絡朋友M。怎知回到家後,卻仍遍尋不著M的聯絡電話,我都快把家裡翻了過來,也只找到M過去因工作遷居而留下的幾支舊電話號碼,望著紙條上那些失效的舊號碼,極為憂慮我們會就這樣失去聯絡,我竟焦急地哭了起來……。夢結束了,但夢裡的情緒卻延伸到了夢外。
現代人的通訊工具和方式遠比過去要方便得多,每個朋友幾乎都有市話兩三個號碼、手機兩三支、外加一堆E-mail帳號和MSN、ICQ號碼,但當你急於要找到一個人的時候,卻往往是人不在家、手機沒接,IM顯示不在線上,而朋友家的住址?記憶量有限,更不可能記得住了,甚而很可能你根本就不知道。聯絡方式變多並不能減少人際疏離,倘若是刻意,要「失去聯絡」更是簡單容易!
夢醒的那個早晨,我第一念頭就是想撥電話給M,可是想想又覺得為了一個夢而憂心真是好笑,若真打了電話,遠在南部的M一定也會覺得我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吧?這個夢其實是生活經驗的拼貼,去訪友人借宿、搭錯南北向火車、表演中場遇大雨、找不到聯絡電話等等,全都是在不同時地曾經真實發生過的事,也許正因為它是由生活片斷組合而成,夢境特別如真。然而,若真註定要失去聯絡,夢醒後有再多的焦心憂慮又有何助益?朋友來來去去,有誰是應該時時刻刻記得有你?而你又記得多少沒入紅塵流沙裡、那些曾經熟悉的身影?
我只好用那悠遊卡買了票,開始在沒有月光的灰暗月台上等車,但弄不清南下北上方向的我,竟誤搭了一班往台北開去的火車(我應該要往南回高雄才對的),一開始並不知道搭錯車,只想著朋友這麼晚還等不到我一定很緊張,隨著沿途站名的逐一出現,才知道原來我正在往北走,可是手邊已沒有錢能改買往南車票了,只好打算先回家去再設法聯絡朋友M。怎知回到家後,卻仍遍尋不著M的聯絡電話,我都快把家裡翻了過來,也只找到M過去因工作遷居而留下的幾支舊電話號碼,望著紙條上那些失效的舊號碼,極為憂慮我們會就這樣失去聯絡,我竟焦急地哭了起來……。夢結束了,但夢裡的情緒卻延伸到了夢外。
現代人的通訊工具和方式遠比過去要方便得多,每個朋友幾乎都有市話兩三個號碼、手機兩三支、外加一堆E-mail帳號和MSN、ICQ號碼,但當你急於要找到一個人的時候,卻往往是人不在家、手機沒接,IM顯示不在線上,而朋友家的住址?記憶量有限,更不可能記得住了,甚而很可能你根本就不知道。聯絡方式變多並不能減少人際疏離,倘若是刻意,要「失去聯絡」更是簡單容易!
夢醒的那個早晨,我第一念頭就是想撥電話給M,可是想想又覺得為了一個夢而憂心真是好笑,若真打了電話,遠在南部的M一定也會覺得我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吧?這個夢其實是生活經驗的拼貼,去訪友人借宿、搭錯南北向火車、表演中場遇大雨、找不到聯絡電話等等,全都是在不同時地曾經真實發生過的事,也許正因為它是由生活片斷組合而成,夢境特別如真。然而,若真註定要失去聯絡,夢醒後有再多的焦心憂慮又有何助益?朋友來來去去,有誰是應該時時刻刻記得有你?而你又記得多少沒入紅塵流沙裡、那些曾經熟悉的身影?
|碎語錄|方向祇是或然率|
方向祇是或然率
時間祇給我們一條路
瞻望,前去
我們不知結論
(節自:白萩-風的薔薇)
面對人生的轉捩點,相信每個人都一定曾有過徬徨猶疑的體驗吧?轉變的程度或大或小,但總是一段舊人生的結束、新人生的開始,除非你天性樂觀,而且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不然大概都免不了逢上這麼一段躊躇。
也不知是個人生性如此,或者受諸多外在影響,我總是相信:凡事發生,必有先兆。呵,說不定是奇士勞斯基的電影看多了(算算竟有14部片哩)帶來的後遺症!雖不至於到認為“一切都是命中註定”這般宿命,但遇上難以做出決定之際,我有時也會放任事情隨著機緣自尋出路,不做決定有時也是一種決定。
王爾德曾說:「世界上有兩種悲劇,一種是得不到所想要的,一種是得到。」為什麼得到也是悲劇?或許你可能在得到之後才發現它根本不適合你,而人生已經不能回頭;也或許因為得到了一切,反而從此失去人生的目標?那麼,說不定心無所求才是最好的,不冀望、就無需憂慮失望,是這樣嗎?
可惜既生為人,便難以阻擋愛憎。
|碎語錄|心被霧深陷|
上週日中午本想出門,卻聞雷聲轟隆、霎時又下起大雨,只好延後出門的時間。這個時段的節目多半是重播的連續劇,電視頻道依序轉過好幾十台,偶然停在緯來戲劇台的『像霧像雨又像風』,原本只為等雨停,卻從十二點一直看到三點才罷,因為週末一次連續重播三集(實在是很奇怪也很累人的排法),看完第二集時以為該準備出門了,竟然又接著播第三集。
這部戲的主要演員是陸毅、周迅、陳坤等人,台灣演員只有寇世勳和劉瑞琪,它其實可以說是一部偶像劇,背景在30年代的上海灘,但即使只是風花雪月愛情故事而非大河歷史劇,仍然拍得非常精緻細膩,這些年輕的知名演員也都頗為稱職,並不像此地“偶像們”的演技,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像霧像雨又像風』曾於2001年在台視播過,我印象中當時搭的片尾曲好像是王菲後來非常知名的K歌-『紅豆』,雖然那時對這部戲的感覺挺好,可惜家裡的晚間時段,遙控器的主控權都不在我手上,所以無緣收看,未料隔了這麼久又重再遇上,也真是難得。而這回由孫楠主唱的主題曲及片尾曲應該就是原來為戲量身而製的了,和賣時段給唱片公司打歌的感覺大不相同,因為片中許多優美的配樂片段也來自這兩首歌的旋律。
其中的片尾曲、由孫楠和艾雨合唱的《今生愛走遠》(又名《讓夢冬眠》),是一首憂傷但意境頗為動人的歌:
天 不再是昨天,那緣 也不像前緣
雙眼藏兩句誓言,還未說就已改變
線一人握一半,永遠消失在夢中的夜晚
一回頭 熟悉的容顏再看不見
今生的愛走遠,來世的痛提前
風和雨說再見,心被霧深陷
今生的愛走遠,讓來世痛提前
誰丟失了時間,讓夢冬眠
今生的愛走遠,來世的痛提前
風和雨說再見,心被霧深陷
今生的愛走遠,讓來世痛提前
誰丟失了時間,讓夢冬眠
誰丟失了時間,讓夢冬眠
『心被霧深陷』是什麼感覺?我常有類似的感受,無法言傳、難以描述。可是當我看到這句歌詞的時候,恍然覺得那種感受被清楚明白地詮釋了出來。這部片的名字因為太長,時常有人會記錯,於是有些報導文字提及時就簡稱為『霧、雨、風』,到底片名是什麼意思?它本來是香港歌手梁雁翎的一首同名歌曲,而據該片導演的說法,霧、雨、風形容的正是愛情的狀態。
『青春的最大特點是熱烈、單純而不計後果,這就注定了他們的愛情像霧一般朦朧美好,像夏天的雨一般傾泄無遺,但結果往往像風一般飄忽不定,雨打風吹後,留下的只能是深埋在心底的無盡的思念。他們的一生也許是普通的,但在這一特定時刻,像劃過夜空的一顆流星,他們的生命因迅速燃燒著的愛情而顯得格外輝煌。』這是北京電影製作廠電視節目製作中心的一段簡介,準確地描述了這部片想傳達的意像。
(Photo Source: http://www.sina.com.cn)
|聯想|玫瑰的靈魂|
兩週前到城市舞台去看兩部台北電影節參展的俄羅斯電影,結束後順道去附近環亞百貨裡的IKEA和《品東西》逛逛。一直很喜歡IKEA的陳列風格、也很久沒去了,而逛《品東西》則是因為好奇。這家店是生活工場的前任老闆重新投入創業所開設的生活家居用品店,商品風格與生活工場不太相同、價位也較高,隨意瀏覽後覺得其實它的定位算是滿明確的,整體質感也營造得不錯,本來並沒打算買東西,最後卻買了一朵人造玫瑰回家。
為什麼買朵這假花?因為它實在太過擬真了,除非貼近看,否則很可能誤以為那是一朵真正盛開的長柄玫瑰,這也算是工藝的一種吧!雖然它只是傢飾品,但除了沒有香氣和不會凋萎之外,和真玫瑰並沒有兩樣。仔細端詳這朵插在透綠玻璃瓶裡的淺粉色花朵,我忽然有個荒謬的想法:若是將萃自千萬朵玫瑰精魂的香水灑於其上,能否賦予它靈魂?
這個聯想其來有自,其一是植物究竟有沒有靈魂?『經過多位科學家的驚人發現,植物的存在的確有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它能夠和悉心照顧他的人靈犀相通,不管離得多遠;它會記得曾經摧折它同類的人,而且顯示它的恐懼;為了欺騙對它有敵意的人,它會假裝昏迷,好像不能逃過一劫至少也可換來一個較為愉悅的死亡……』這是在博客來網站上為《植物的祕密生命》一書所撰的導讀文字,前些天聯合報上正好也有一篇外電新聞提及類似的研究報告。在這本書中尚有以下敘述:『費希納說:「語聲自“內”而發,香氣也是自內而發。人在黑暗中是憑說話辨認人的,同樣的,每朵花都是憑自己的氣味驗明正身的。每朵花都承載著其祖先的靈魂。」他把沒有香氣的花比為獨自活在荒野中的動物,有香氣的花比為群居動物。按他的真知灼見,人類釋出二氧化碳給植物吸取,死後埋入地下充當植物的肥料,顯見人類身體的最終目的之一是要為植物服務了。不正是花草樹木最後把人體消耗了,把人的骨骸和土、水、空氣、日光融合,使人體變質而成為最精采的形狀和顏色?』這真是很精彩的一番推論。
其二是靈魂能否脫離它所依附的本體而進入其他載體中?在日本科幻動畫電影「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中曾出現一個情節:第三世界窮困的小孩被地下集團所擄,並運用不法的技術攝取其靈魂注入機器人身上,以使這批新品女機器人可以如真人般具有情感。但最後這批仍處於實驗階段的機器人卻因為充滿恐懼不安的潛層意識(來自被害者的靈魂),而發生殺害主人後自我毁滅的下場。電影是以倒敘的手法揭開這些連續謀殺案的真相,但全片充滿與靈魂有關的哲理論述,震撼性的獨特風格配樂和華麗細緻的畫風,讓這部日本動畫大師押井守的作品在我的觀影經驗裡留下深刻印象。
由一朵人造玫瑰而起的這些聯想,似乎有些過於嚴肅,而其實也真只是無意中想起的一些關聯而已。面對美麗的事物,還是好好單純地享受它帶給人們的美感和愉悅就好,欣賞所帶來的感動,應即是對美本身的一種尊崇吧!
延伸閱\讀:
http://140.138.147.33/twlai/archives/000073.html#more 藍祖蔚影評《攻殼靈魂》
http://www.prowaremedia.com.tw/innocence-DM.htm「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網站
(Photo: by Regina / 北市信義區SKM燈箱櫥窗)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