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22, 2005
|Movie|《摩托車日記》之後的革命|
雖然讀過原著多年後,再看《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的電影仍有感動,但原本並不想再寫些什麼,因為網路上關於這部電影的的文章已經非常非常多、討論也十分熱烈,再寫也不見得能更好。但是之後與朋友曾在電郵往返中提及一些觀點,寫著寫著又是一長篇了,索性便略作修改後完成這篇文字,但重點不在談這部電影,而是談在那趟旅程之後的革命。
我想應該也有些觀眾會覺得這部片有政治意味、鼓吹農民革命,而我們(其實也可能只是一小撮人而已)卻總認為切.格瓦拉(Che Guevara,1928-1967)已經是這麼知名的革命英雄,怎麼可能有人不清楚他的事蹟呢?他可不是只有“鼓吹”而已,他後來是真的“實踐”革命精神,最終更因之而捐軀捨命!而電影裡的政治意識和鼓勵革命的部份,其實已是相當輕描淡寫的了(至少比我預期的份量要輕),它的內容真的就如電影文宣所言:”這不是英雄事蹟,只是兩個平行生命的短暫交會……”,它只是遊記,兩個年輕人真實而特別的遊記。如果你不知道Che後來的故事,這部電影所能給你的感動肯定祇是曇花一現。
事實上我們過去受當政者透過教育及媒體洗腦的影響,總認為農民革命、左派、解放等相關字眼都是負面的,共產黨更是萬惡不赦,但若稍微去了解共產主義的本意,便會發現它其實是希望能為貧窮苦難的群眾爭取公平正義的。維基百科(Wikipedia)上對共產黨有一段這樣的描述:“他們通常提出的最終目標為”解放全人類,實現全人類的自由民主”,如何?與我們所想像的大異其趣吧?
只是人性為己、人心易蝕,要建立烏托邦的世界幾乎是不可能。許多原本受政治迫害的人一旦成為握有政權的領導者之後,便日漸失卻了原本革命的初衷,開始濫權剝削、甚至反過來壓迫別人,這樣的例子大家一定不陌生,也是共產黨得來惡名的緣由之一。而切.格瓦拉讓人祟敬之處,即是他的革命精神絲毫未因得到權力而質變,在他協助卡斯楚推翻獨裁政府而取得古巴政權後,被任命掌管國家銀行並兼任工業部長,但他放棄原應可得的優越生活,選擇繼續到剛果及玻利維亞協助當地人民革命以推翻獨裁政權,最終不幸被美國中央情報局逮捕並處死,英勇事蹟與高尚的革命情操著實令人敬佩!
只要能改善人民的生存環境,革命的本意原都是好的,關於這一點,是在我讀完《摩托車日記》原書後才稍能理解,這本書裡其實並沒有提到革命,有的只是自然流露的悲天憫人和民胞物與的精神,當中有一部份的文字甚至十分輕鬆幽默。是在讀完書後我找了不少關於格瓦拉的資料(真正關於革命歷程的部份)來讀,才算是開啟了視野、發現這個世界的另一面。為什麼拉丁美洲需要革命?為什麼處死Che的是美國中情局?當時讀到南方電子報上林深靖先生的一篇文章《美洲自由貿易區與WTO新貌--為切.格瓦拉逝世33周年而寫》,充份解答了我的這個疑問。讀完這篇文章,可能會對美國有完全不一樣的想法和印象,它從Che革命精神談起,一直到WTO與美洲自由貿區背後隱藏的帝國野心,這文章可能和我們生活中切身的問題不甚相關,但我們可以從中拓展不一樣的觀點,也會發現原來世界和我們在封閉教育體系下所認識的並不一樣。
台灣人看世界的觀點太狹隘,媒體上出現的只有好萊塢娛樂新聞、政治新聞(尤以美、日為多)和偶爾出現的災難新聞,那其他地方的呢?南美洲人、非洲人甚至鄰近的菲律賓人、越南人,他們都是怎麼過生活的呢?我們幾可說是毫無所知,僅知的部份恐怕也只是扭曲的刻板印象而已吧!
去年底在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中看過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影片叫做《記錄人生》,它是描述一位阿根廷的記錄片導演Raymundo如何以電影傳達政權腐敗的真相給民眾,本片記錄他以電影來從事革命的歷程、而最終被獨裁當政者友好的美國中情局迫害致死的故事。這部記錄片如實地呈現了拉丁美洲革命電影及六○、七○年代的解放抗爭,主題嚴肅,但表達的型式卻溫馨幽默而不悲情,影片節奏也是頗為輕快的。影片簡介上說:“本片要帶給觀眾的就是中情局和拉丁美洲獨裁者無法摧毀的:記憶、理念以及說真相的勇氣。”的確,看完這部電影令人感慨、而且震撼,更不禁覺得自己真是渺小,終日汲汲營營的生活不但缺乏意義,而且對這個世界是一點貢獻也談不上的。
我其實是政治理論的門外漢,也一直都是對政治冷感的人,即使透過閱讀和看電影得到如許感動,也仍然是如此。但是至少能夠逐步修正和拓展自己觀看這個世界的角度和眼光,不再只侷限於眼前和身邊的人事物,懂得了只要願意仰首瞻望便能看見更遠的地方,或許這也算是這些年沈浸在書堆和電影裡所得到的一點小小成長吧!
(Photo Source: http://burton.com.tw/motorcycle/)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